比特币从2009年诞生至今已经过去了10年,数字货币也逐渐在全球范围内掀起热潮,被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其背后相关的区块链技术也在研究、发展和落地应用中显示出巨大的发展前景。
随着区块链技术的应用深度和广度不断的提升,各国央行对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央行数字货币(CBDC)的研究也逐步展开,发行央行数字货币似乎水到渠成。
根据世界银行集团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一份报告现实,迄今为止,已有近70%的央行都在研究央行数字货币。
我国央行在数字货币方面的研究也排在世界前列,在周小川任央行行长时就已部署且成立了数字货币研究所,具备了基本条件。
截至2019年8月21日,央行数字货币研究所申请了设计数字货币的专利共74项。
央行数字货币势在必行
数字货币本质上和纸币一样,都属于信用货币,但数字货币可以进一步降低制造、运行成本,提高应用效率。
现在的数字货币很多是参照比特币思想、原理,通过去中心化分布式记账建立信任体系的,但这些数字货币依然存在着缺陷:价值不稳定、公信力不强、可接受范围有限等。
因此,由中央银行推动发行法定数字货币势在必行。央行数字货币以国家信用为保证,可以最大范围实现线上与线下同步应用,最大限度提升交易便利性和安全性。
取精用宏,法币的数字化
央行数字货币的安全运行必须依靠强大的技术支持,主要包括数字货币整体架构,以及由协议、数据格式、数字签名机制、数字钱包等要素共同构建的数字账本技术。
从当前行业发展情况来看,项目团队推出的各种数字货币主要运用区块链技术和加密技术,通过竞争记账、公私钥签名验证的方法来保证运行的安全性。
央行数字货币不同于这些数字货币:后者去中心化,而前者必须中心化或部分中心化,以保证效率和安全。
这一特点决定了央行数字货币必须在借鉴吸收数字货币技术基础上进行持续创新和改造。例如,变公有链为联盟链,变竞争性记账为合作性记账,并让一些关键节点参与到记账体系中来。
央行数字货币赖以运行的另一大技术支柱是密码算法。从一般数字货币运行情况看,正是基于密码算法,使用私钥签名才能对账户进行操作,以此保护用户交易安全。
但也正是由于数字货币的匿名性的特点,我们经常会看到因私钥泄露导致数字资产被盗却难以追偿的情况发生。
央行数字货币必须彻底解决这一问题,既要通过密码学算法保证数字货币用户资产安全,又要通过技术手段建立可控匿名机制,实现一定条件下的可追溯,以进一步增强央行数字货币安全性。
被市场接受是首要条件
虽然央行数字货币具有法偿地位,但想要更广泛的流通和应用,那就必须接受市场的检验,让市场产生普遍共识。
在运行机制的设计上必须高度关注自身服务能力和竞争能力,包括市场公信力、支付便捷性、体系安全性、操作灵活性、应用场景多元化等。
针对这些问题,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也表示,央行坚持中心化管理,在研发工作上不预设技术路线,可以在市场上公平竞争选优,既可以考虑区块链技术,也可采取在现有电子支付基础上演变出来的新技术,充分调动市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今年上半年,Facebook发布Libra白皮书,号称要打造无国界、普惠全人类的金融基础设施。
但是,且不说企业主导的发展模式有诸多弊端,美国政府为了维护美元权威考虑,也肯定不会支持Libra,能否落地都是一个问题。
但由中国央行主导的全新的数字货币体系则可以实现这个可能,以其天然优势,真正实现金融普惠和数字化。
距离发行央行数字货币的时间点越来越近,具体何时还没有明确的时间表,它是金融科技发展的必然产物,也符合人民币国际化的需要。
但其落地则不能操之过急,在变革与传统、创新与安全的平衡木上,呼之欲出的“数字人民币”还需要多一些时间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