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浅入深了解交易所(3):一家交易所如何被割?

本文是本系列文章的第二篇,主要讲述交易所被割的方式和平台币的基本逻辑。
备注:割,动词,一般指损害别人利益满足自身利益的行为,多和金钱直接相关。常和韭菜放在一起使用,意思和收智商税接近,但是比后者更加常用。
一直以来交易所都被误解为(或正解为)是割韭菜的主要场所,而项目方是割韭菜的主要执行人。一个提供场地一个动手,很多时候,提供场地的交易所也下水动手:比如插针、虚增资产等等,后面的文章我们会讲到。
上一篇文章讲到交易所的成本、收入、利润问题,今天看看风险,交易所被割的风险主要来自三个方面,1,政策;2,安全,3,项目方。
第一点不是民间行为(文末会提及),我们先后面两点,看看一家交易所如何被割。
1,项目方割交易所
交易所被割目前也是业内常见的,主要是被项目方割的。不过被项目方割的算少的,被黑客攻击导致丢币损失更大。
分享两个交易所被项目方割的事件:
第一个是火币平台上发生的。2017 年 12 月火币上了一个币WAX,上线当天突然增发至 10 倍,引起恐慌性暴跌,直接跌了 99%(也有可能是项目方抛售导致的)。随后火币宣布拿出 1 亿给用户全额赔付。这个事件,让火币口碑更好,因为平台丢币在目前的技术环境和体系下,有时候是不可避免的。赔付是所有散户交易者希望交易所做的事情。  
第二个是某交易所的。某交易所上线了一个币,暂且称为A 币。后来因为一些问题交易所跟项目方没有谈妥,项目方锁了交易所钱包里的 A 币,导致用户提币提不出来。用户开始闹,最后交易所不得不用其他币给用户进行了赔付。
这两个事件都是因为上币时没有审项目方的代币合约导致的。第一个是项目方的代币合约里支持增发,第二个是项目方的代币合约里支持锁定某个地址的币。
不过这种情况越来越少了,上币审合约,已经成了一个标准的流程了。
其实审查合约以及相关资质本来就应该是必须的流程,只是行业早期(尤其是三年前)泡沫严重,来不及审核就匆匆上马。所以,交易所赔付给普通投资者相应的(由于交易平台审核失误造成的)损失本就是应该做的事情,至于交易所自己的损失应该找对应的“作恶”项目方进行沟通赔偿或者惩罚方案。这是最普通的商业逻辑。
2,黑客割交易所
我再讲一下交易所盗币的事件。
历史上出现过很多交易所被盗币的事件,其中最有名的就是门头沟事件。
门头沟是日本的一家比特币交易所,2014 年 2 月被盗了 85 万枚比特币,当时价值约 5 亿美元。官方声称被盗的原因是,系统出现漏洞,在没有比特币转账的情况下,系统显示用户将比特币转入了电子钱包。
其实在门头沟关闭之前,从 2011 年开始,门头沟就陆续被盗了。先是被盗了 2000 枚比特币,不久又被盗了 80000 枚比特币。攻击方法为黑客入侵内部员工电脑,人为将比特币价格调为 1 美分,然后买入大量比特币并转走。
最近一次的盗币事件就是2019年 5 月份,币安被盗了 7000 枚比特币,价值约 4000 万美元。被盗的原因是黑客获取了用户的 API 密钥,将用户账户里的比特币转走了。币安随后进行了赔付。

这有一份简单的盗币事件的汇总,大家可以看一下。

由浅入深了解交易所(3):一家交易所如何被割?

这个图表整理的不包括2019年的情况,各位感兴趣可以去网上搜索近一年多的盗币数据。
现在交易所都会定期找第三方安全公司做审计,安全性已经有了极大的提高。当然,攻防是一个永恒的问题,都是在不断的进步的。安全问题永远是交易所最重要的问题,怎么强调都不为过。
最后,提及一下政策和法律问题。
大家很关心这个问题,不管是怎样的商业活动,如果没有正式的监管,没有支持的政策,最后安全性都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比如说2017年94事件。在相关立法方面,我给各位读者推荐中国人民大学法学教授杨东的书及其言论。
其实关于交易所和项目方相关的资金盘、非法集资、CX币等灰色行为国内的法学研究在数年前已经开始,只是坚持摸着石头过河的精神,在一定限度内容忍失败和错误,而不是看不见错误。2020年的今天,主流的机构组织将会加大在区块链行业的布局,之前浑水摸鱼的行为将会得到一定的遏制。
本文承接上一篇文章的营收利润,讲述了交易所的风险问题。“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终究只是一个梦想,任何看似赚钱的生意背后都有亏钱的逻辑,没有风险意识的投资者是很难长久在这个市场里存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