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随着比特币的逐步普及,其交易费用也持续上涨,人们纷纷抱怨市场前景黯淡。如今,平均交易费用超过了2美元,悲观主义者们发出了“比特币终将走向灭亡”的论断,毕竟没人会愿意为单笔小额消费支付2美元的手续费。相比而言,信用卡和PayPal等其他支付方式的交易成本要低得多。
比特币注定灭亡?
但其实问题不在于比特币本身,而在于人们对比特币存在的一些误解。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价格目前的飞涨态势:如果比特币注定会走向灭亡,那么为什么仍有那么多人对它趋之若鹜?原因在于比特币本就不是为了小额交易而设计的,其目标群体是各类大宗交易(尤其是跨国交易)。市场上针对小额面对面交易的付款方式已经非常多了:现金、物物交换、信用卡、银行支票等等,世界各地使用的支付方式也不尽相同。
但是能够进行国际支付的货币却很少:美元、欧元、黄金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特别提款权(SDR)。绝大多数国际交易都是以这几种货币进行计价的。在此情况下,数千美元的跨国交易往往要花费几十美元的手续费,并且还要接受金融机构的介入调查。相比之下,2.5美元的比特币交易费看起来就实惠很多了。
但是,如此大笔的国际资金流已经远超比特币区块链的实际处理能力,如果有更多的交易持续涌入的话,必然会导致费用的增加。然而,这也不代表比特币终将走向灭亡。
比特币优势
比特币作为一种没有交易对手风险的货币,可以在几分钟完成大额支付的最终结算。因此,我们可以将比特币与央行等大型金融机构之间的结算支付进行比较——比特币的优势十分明显:成本更低,且具有可验证性。从历史层面来看,黄金是除比特币以外的唯一一种没有交易对手风险的货币,但转移黄金的成本可就高多了。
我们假设存在以比特币结算为基础的全球经济体系。以比特币目前的结算能力来看,该体系每天可以核实约35万笔交易,可供全球850家银行每天进行一笔跨行交易。
在这样一个由850家中央银行组成的国际网络中,可以通过比特币进行每日的最终结算。与当前的央行结算网络相比,该比特币网络具有两个主要优势:首先,最终的结算结果不依赖于其他交易对手,且无需实体银行作为实质仲裁方。打破全球霸权集中体系对于全球各国而言都是一件好事。其次,在比特币网络中,任何银行成员都无法夸大其基础货币的供应量。因此,比特币比本国货币(可以通过增加供应量来为政府筹集资金)更具价值和吸引力。
在此情境之下,政府无法凭空创造新的比特币,各央行间可以自由竞争,推出以比特币为基础的货币工具。如果没有最后贷款人的话,部分准备金银行将会面临生存危机,只有提供100%由比特币支持的金融工具的稳健货币银行才能生存下来。它们可以在链下进行内部客户结算,然后通过区块链进行每日最终的跨行结算。
经济学依据
我最近在写一本书,其中涉及将比特币作为稳健货币的主要价值主张,以及其重要的历史意义,其影响远超于小额交易成本上涨对消费支付产生的影响。纵观历史,稳健的货币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基石,它的消亡往往会伴随人类文明的衰落。现代世界是建立在19世纪稳健货币的基础之上的。而在二十世纪追求即时满足的消费主义文化中,法定货币的不断贬值不利于进行长期储蓄。
比特币社区对消费支付的执念是法定货币时代残存下来的历史遗留问题。那些只知道在货币贬值之前大把花钱的人,把生活看作是消费的载体。当然,在一个货币健全的世界里,人们必然需要消费,因为他们需要生存。但由于储蓄会带来升值,所以未来消费的机会成本较高。因此,消费将不再是生活中最迫切的部分,人们只会购买自己需要的、可持续使用的东西。与其把钱浪费在自己本不需要的塑料垃圾上,人们会更愿意为未来存钱,看着它增值,并实现个人经济独立。
在比特币经济中,仍然可以维持如今的高交易量,但并不是所有交易都需要在比特币账本上进行结算,因为个人日常消费并不需要比特币的不变性和不信任性。我们买咖啡的时候根本用不到比特币所提供的严密安全性,用其二层解决方案进行处理就已经绰绰有余了。使用比特币进行个人日常消费就像开着协和式飞机上街买菜——是在浪费比特币的价值。日常消费交易是一个相对琐碎的工程问题,现代银行系统已经通过各种形式的信贷和借贷制度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这个问题。虽然当前的支付解决方案可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由于银行和支付领域(现代世界经济中最僵化的行业)中引入了自由市场竞争体系,所以人们终将从中受益。
如果一味僵化地使用比特币进行消费支付的话,那么交易费用的上升必然会损害网络的普及,导致其价格停滞甚至下跌。在比特币价格高达2000美元的今天,这种趋势也越来越站不住脚。从结算层面来看,比特币的日益普及增加了其国际流动性,提高了其在全球储备货币面前的竞争力,最终导致交易费用的上升。随着未来这一趋势的继续,预计其交易费用还会更高,且全球比特币结算网络的重要性也将持续增强。
原文链接:https://saifedean.com/2017/05/19/economics-of-bitcoin-as-a-settlement-networ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