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治理?作者将治理定义为应用任一种设计特征或控制机制来维护和引导系统的过程。以下这十种观点涉及基础层公链网络和运行于其上的应用(智能合约),既有比较笼统的、理论性的,也有比较具体的、实用性的。
1.与区块链相关的技术和制度创新是IT变革不断成熟阶段的一部分,其中包括IT原生的社会经济组织形式的出现,这些形式是数字化的、全球性的,并且越来越去中心化和自动化。
正是在技术变革的后期阶段,其关键技术开始改变社会的制度结构。区块链和相关创新是数字化、计算机化和自动化这一更普遍趋势的一部分 – 在这个世界里,越来越多的系统性重要流程依赖于正式的协议规则,趋向于在日益复杂的背景下更加高效协调。虽然表面上看是破坏性的,但这一趋势是早期组织形式演变的一部分,社会学家将其称为官僚主义。但是,在管理信息和促进与这些信息相关的交易中,普遍的规则制定不再是人类管理者,而是越来越多地由分布式的机器网络来完成,其中一些机器的覆盖范围是全球性的。
2.去中心化网络是多领域的集合 – 象征性的和物质性的生产的社会舞台,其中,感兴趣的参与者在提供和消费网络中的产品和服务时,会对网络特有的资源进行竞争和合作。
构建一个领域的一个重要前提条件是社会上分布的有关资源的信息,以及至少对这些资源为什么有价值的一些共同理解。一个特定领域的结构是由这些资源的分布决定的,并延伸到构成整个领域的实体之间的关系。在去中心化网络中,这包括参与投资、建设、运营、使用或以其他方式参与网络的每一个人。治理是嵌入网络结构中的一个过程,最初由其核心人员决定。网络参与者之后的行为要么强化要么挑战现有结构,同时增加或减少可用资源的数量和价值。网络的结构演变受到网络的社会规范和规则的强烈影响,包括相关软件协议中规定的规范和规则。因此,合法(重新)定义这些规范和规则的权力是网络治理的关键举措之一。
3.除了传统的市场变化之外,推动去中心化网络演变的一个首要因素是意识形态、现实和经济激励之间的对立。
尽管参与区块链网络的人们在具体领域有许多不同的意见,但他们往往会对某些意识形态或实用主义的倾向有相同的看法,表现为去中心化(抵御串通的能力和单点控制或故障的最小化)、自治(个人自由、所有权和隐私)、去许可访问、抗审查、开源软件以及对中介或寻租的批评等概念。然而,意识形态上可取的东西在技术上或社会学上并不总是现实的。区块链的创新者们不断地在两者之间穿针引线,试图避免重现他们的创新所要解决的问题;这一任务由于短期经济激励的影响而变得更加艰巨。每一种网络在经济上的成功或大规模采用并不一定取决于严格遵守某些有限的原则。但意识形态、现实和经济激励之间的相互作用,仍将是影响网络治理系统如何设计和发展的关键因素。
4.去中心化网络治理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1)吸引和引导网络参与者的领导力、愿景和价值观;(2)内嵌于软件协议中的规则;(3)软件协议外部的规则和规章制度;(4)社区协调和管理。
一个特定网络背后的最初愿景和价值观在创始文档、网络启动的细节以及早期贡献者的个人观点和偏好中得到了体现。软件协议用于界定网络如何处理最重要的信息和交易,其中可能包括对软件本身进行修改的规则,即链上治理。其它的规则可能独立于软件而出现,主要是通过帮助协调更广泛的社区活动的组织,称为链外治理,这通常类似于传统的免费开源软件项目的治理。去中心化网络治理最具创新性的方面是在链上部分,特别是当它涉及链上数据分析、代币化、自动化和新的在线投票形式时,这通常集中在软件更新或分配代币资源。
5.现有的去中心化网络治理系统在两个决定性方面存在差异:(1)软件协议变更的规则是否包含在软件中;(2)链外治理的正式化和制度化的程度。
在去中心化网络上运行的软件协议既要按计划更新,也要在出现紧急情况时进行更新。网络参与者一般可以自由选择是否与软件交互,从而继续参与或离开网络。各种网络的不同之处在于软件本身用于指导系统的协调和决策的正规化和自动化程度,这可能包括与身份验证过程或网络代币相联系的投票机制。虽然链上治理根据定义是正规化的,但链下治理活动则分布在从比较非正式和不正规到越来越制度化的范围内。链外治理包括未经协调的个人行动、私下对话、公共活动、在线互动(特别是社交媒体平台上相关内容的传播和模仿)、为网络做出贡献的各种法律组织的活动,以及独立于链上治理的投票和决策机制。
6.避免软件或其他系统参数的更改有助于维护现有的系统性偏好;改变软件或其他系统参数可能会引入新的风险因素,但也是促成新的系统性偏好的有力手段。
减少改变网络规则的感知需求和合理选择通常被称为治理最小化。在实践中,它相当于(1)早期设计选择的僵化(即个人决策权的最大化,他们通过定义系统的初始规则来执行去中心化网络治理),或者(2)提高系统自动调整以适应变化的能力(即最小的人为干预)。在这样的网络中,人们往往花费相当大的精力来捍卫治理系统的设计特征和控制机制的不可改变性。虽然维持现状或严格遵守一套特定规则的强烈倾向可能会阻碍网络的发展和改善的能力,但它有助于维护现有的系统特征和偏好。相比之下,更加开放和动态的治理体系往往稳定性较差,但适应性也更强。通过为不同的利益相关者提供合理的选择,使其能够根据不断变化的观念或环境来影响网络的规则、结构和方向,这样的网络能够更好地解决系统性问题,但因此也更有可能引入新的风险和挑战。
7.好的去中心化网络治理是指在网络的各个发展阶段,引导网络发挥更多的创新和社会效用,同时充分解决参与网络或受网络影响的不同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冲突。
人类通过养成(最终通过制度化形成的)习惯和角色从而避免了不断重新协商解决反复出现的问题的需要。但是,即使是最简单和最稳定的机构也是嵌入在一个复杂和不断变化的环境中。因此,机构需要适应和演变,这可能由于因循守旧、结构性的惯性以及对既定利益的防御机制而变得困难。去中心化网络也是如此。鉴于初期创建的原则和预期用途的差异,针对不同的网络制定不同的治理体系是合理的。但一般来说,好的网络治理通过足够灵活的制衡体系来协调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不平衡的治理或无法解决关键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冲突会造成不稳定,这对于定位为系统性重要管理基础设施、拥有非常庞大用户群的网络来说,问题尤为严重。
8.在采用正式治理制度的网络中,将决策权分配给不同的利益相关者,包括网络的最终用户,是一种有效的去中心化形式,也是防止权力滥用的保障。
通常来讲,参与去中心化网络的最重要群体有:(1)负责开发软件和运营相关基础设施的技术专家;(2)与网络有巨大经济利益关系的个人和组织;(3)用户。实际上,这三者之间可能会有重叠,但每一种都通常与一种特定的决策形式相关联:技术至上(专家)、财力至上(巨鲸)和民主至上(广大用户)。去中心化网络往往默认为技术至上的决策方式。为了实现更具包容性的决策,典型做法的第一步是采用代币权重投票系统,这通常会导致财阀化。更加民主的网络治理形式目前还没有得到充分的探索,并引出了一些难题。谁或什么确定了网络选民?哪些决策需要民众投票?是否有足够安全和保护隐私的投票方案?假设需要对主导者的权力进行某种民主制衡,那么这种制衡应该采取直接表决、代表制还是委托的形式?这些都是特定网络的既有问题。
9.去中心化网络治理中的非专家决策质量受政治沟通的影响很大 – 这是一项需要专业化的任务。
大多数协调涉及大量人员的复杂活动的组织都会建立分工,这导致专业化的知识和技能储备的出现。这种专业化已经存在于去中心化网络的设计、建设、运营和治理中,并且在未来可能会越来越多。在权力分散于个人的网络中,这些人不一定是能够影响事务的专家,有必要让选民了解他们的决定可能产生的影响,以及各种具有竞争力的方式的相对优势。这就是网络政治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不同的利益相关者 – 通常是具有良好沟通技巧的有魅力的个人 – 为他们的想法和计划寻求大众的支持。除了作为被动的消费者,绝大多数用户不太可能参与到网络治理的技术性或日常运行方面,特别是当他们满足于现状时。但这不应被解释为是反对赋予最终用户权力的好处的充分证据,例如鼓励公开辩论、问责制和合法性,所有这些在争议或危机时期都特别重要。
10.治理模式定义不清或过于复杂和资源密集的去中心化网络,相对于对程序明确性、简单性和具有应急保障的智能自动化进行优化的网络而言,往往处于长期的劣势地位。
不透明和不一致的治理模式使网络参与者很难围绕着对不同情况下什么是合法行为的一致看法进行协调。这增加了冲突的可能性,可能会导致网络分叉。治理模式过于复杂或需要过多的人力或其他资源的网络,往往不如治理模式结合了简单的设计原则和必要时管理变化的能力的网络可扩展性和适应性强。使去中心化网络的治理更加高效的一种流行方法是自动化 – 能够减少在执行任务或完成过程中需要人类协助的技术。然而,自动化治理机制应根据这些机制所推行的系统性偏好加以不间断的评估,并辅以适当的保障措施,来处理灾难性软件错误或其他极端事件造成的紧急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