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确权之争:你的数据真的属于你吗?

去年华为和微信关于用户数据的冲突,一度引发热议和关注,华为手机以”人工智能”的名义搜集和分析第三方软件中的信息和数据,华为官方表示,该行为得到大部分互联网公司的配合和响应,但微信却认为这种做法侵犯了微信用户的隐私和”剽窃”了微信的数据,双方各执一词,市场评价也是褒贬不一。

这个争议的核心问题便是—-数据的归属权问题,这也从侧面反映出”数据”这个金矿日益凸显的核心价值。”数据到底属于客户自己,还是属于数据采集的平台?”这是有较大争议的话题。

我们都知道全球商业巨头,如国内的BAT,国外的facebook、苹果,很大一部分营收来源于流量变现,这些数据流量其实是由互联网每一位用户贡献的数据,主要来源于我们的一些上网行为、社交游戏、交通出行、购物记录、消费记录等等,它提取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与我们每个人的隐私息息相关,从这个层面而言,数据归属应当属于用户个人。而过去,关于这些数据的归属权属于谁,一直争论不定,互联网公司对数据进行运维管理,默认数据变现的权利属于公司,且在变现时,还出现过内部员工作恶的行为,之前几起案例,苹果中国的员工看客户的数据,并且以此来威胁客户,还有facebook,用户的数据跟外部开发者的流量做一些广告的结合,怎么把数据变现,都没有经过用户的同意。这都是数据所有权没有归属所导致的问题,且还严重损害了用户自身的利益。

在关于数据确权方面,微信是明智的,微信拒绝华为手机也正是围绕着两个点:1、是否得到了客户充分的授权,这个授权是否涵盖了所有的应用和所有的内容;2、第三方的数据平台上的内容是否可以直接被第四方直接使用,而无需客户的认可?无可否认,人工智能在便利性方面的提升,给人们生活带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代价就是第三方甚至第四方从此都知道了你的个人信息,用隐私换便利,究竟是弊大于利还是利大于弊?这使未来的数据使用和智能发展上,有着矛盾又密不可分的关系。所以,才更需要某些介质来约束和规范数据的采集、使用和分析,在个人隐私和智能便利性之间,取得共赢的平衡。

而这个介质就是BAIC。

为什么笔者认为BAIC区块链可以实现数据确权?

区块链是一种可以在网络上实现去中心化分布式数据存储,并且通过智能合约,当合约中的条款被触发时将会自动执行条款内容的技术。BAIC是基于区块链技术对个人数据进行保管和价值变现。BAIC一直认为个人的数据价值是未来的金矿,社区本身就是基于个人数据价值的个攻略。每个人都可以创建属于自己的数字银行,并且是高安全性,不可篡改和可流通交易的,这个个人的数字银行保存着每个人所有的数据,可以有选择的公开或者完全保密。

通过区块链技术我们可以自主选择个人数据的开放程度,当任何组织或机构在网络上发起对个人数据采集的需求时,数据的交换主动权完全取决于我们自己,作为回报,数据采集方需要支付类似价值交换的介质作为获取个人数据的回报,这个介质就是我们所说的 TOKEN 数字代币,也就是我们俗称的”挖矿”。

BAIC公链就是一个用户数据库,可以实现对个人数据的保管,解决了过去数据被中心化机构存储的情况。通过BAIC公链,就可以让个人的数据包括智能家居的数据、物联网的数据、生活数据,进行确权,这些数据的所有权、使用、商业权都是归用户所有。用户就有权利将这个数据进行变现。上链的商家想要获取用户数据需要向用户支付BAI。用户从数据的免费提供者,变为数据的持有者和受益者,由此实现数据确权。

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时代逐渐来临,客户和数据成为企业最有价值的资源,谁才有权真正决定数据能否被使用,如何被使用? 消费者、数据平台和第三方使用者,如何在数据隐私、安全和合理使用上取得共赢?这一直是个让人困扰的问题。笔者认为通过区块链技术进行数据确权是非常有必要的,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终极目标是让人类更安全,更自由,保障数据主体对本人数据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力。数据确权更能保障用户的权益,把数据的持有者变成受益者,打造全新的数字财富世界。

本文为链世界echo原创文章,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