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货币司司长孙国峰的区块链观(1):创造性的破坏力量

来源:货币进化论

孙国峰是颠覆性理论”贷款创造存款(Loan Creates Money, LCM)”的提出者,是现任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司司长,是信用货币领域的权威领袖。其新作《金钉子》中透露了很多最新的成果信息,包括金融领域对区块链的定义,央行数字货币的多种发行预案,以及对监管科技标准的探讨。

本文将分为三个篇幅,分别介绍孙国峰对区块链、央行数字货币和监管科技的最新看法。核心内容来自孙国峰的新作《金钉子-中国金融科技变革新坐标》以及作者之前发表过的代表性论文。

孙国峰是颠覆性理论”贷款创造存款(Loan Creates Money, LCM)”的提出者,是现任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司司长,是信用货币领域的权威领袖。其新作《金钉子》中透露了很多最新的成果信息,包括金融领域对区块链的定义,央行数字货币的多种发行预案,以及对监管科技标准的探讨。全书逻辑清晰,考证翔实,加上作者身居高位,拥有一般人所不具备的信息资源。值得我等从业者认真研究学习。

作为豆瓣上第一个”读过”本书的用户,我来谈谈一些收获。

(1)区块链,创造性的破坏力量

从标题”区块链:创造性的破坏力量”可以看出作者首先将区块链定义为一种”破坏力量”,而正因为这股力量破坏了旧传统,带了新的可能性,所以它又是”创造性的”。

《金钉子》主要是谈中国金融科技的变革,区块链在其中的定位,与大数据、人工智能一起作为服务于”金融科技”的”技术”,从排序上看区块链(第四章)甚至还排在了大数据(第二章)和人工智能(第三章)之后。

核心观点:

1、金融科技(Fintech)的本质是金融,动力是科技。区块链技术的应用是金融科技在金融领域应用的一部分。

2、对比特币白皮书的解读

中本聪认为:第一,借助第三方机构来处理信息的模式拥有点与点之间缺乏信任的内生弱点,不能完全规避欺诈行为;第二,中介机构的存在,增加了交易成本,限制了实际可行的最小交易规模;第三,数字签名本身能够解决电子货币身份问题,如果还需要第三方支持才能防止双重消费,系统将会失去价值。基于以上三个问题,中本聪构建了新的数据结构与交易信息加密传输的基础技术(即区块链技术),并在区块链技术的基础上,创建了比特币。

3、对区块链本质的概括

区块链本质上是一个去中心化的数据库,同时作为比特币的底层技术,区块链是一串使用密码学方法相关联产生的数据块,每一个数据块中包含了一次比特币网络交易的信息,用于验证其信息的有效性和生成下一个区块。简单来说,区块链就是一种去中心化的分布式记账技术,它要做的事情就是让参与的各方能够在技术层面建立信任关系。

4、对区块链优势的分析

(1)不可篡改,更安全。

保护财产安全,通常有两种途径:藏起来,只有所有者才能拿到,比如黄金;对外宣布财产的所有权,并以法律做背书,比如房产。传统安全方案是第一种思路,区块链则是第二种。通过区块链技术,任何人都可以共享记录交易的数据库。但由于巧妙的设计并辅以密码学和共识算法,区块链实现了数据库历史记录的不可篡改。实践证明,这样一个数据库可以确保市值达百亿美元的比特币在全球黑客的攻击下,运转稳定。

(2)异构多活,高可用。

因为整个系统的正常运转不依赖于个别节点,所以每个节点可以有选择地下线,进行例行系统维护,同时还能保证整个系统的7×24小时不间断工作。

(3)新型协作机制,更高效。

对于公司间的大规模多边协作,在区块链应用之前,通常只有两种解决方法。

其一,在多个主体之间向上寻找共同的”上级”机构,由共同的信任中心对整个组织进行协调。这种方法的局限在于,在某些场景中,很难找到一个所有市场参与方共同认可的信任中心;对一个中心而言,协调事项必然有优先级,不一定能够及时、有效地满足所有协作需求。*这限制了合作范围。

其二,通过共同组建一个第三方机构,即所有参与方通过让渡部分权利,共同组建一个第三方机构来完成协作。这种方法的局限在于,第三方机构往往具有独立性,若制度不能满足其盈利和管理需要,第三方机构往往会成为各参与方的实际权力中心。第三方机构成立之后会面临越来越高的维护成本。*这提高了合作成本。

作为信任机器,区块链有望成为低成本、高效率的一种全新的协作模式,形成更大范围、更低成本的新协作机制。

5、对传统金融架构的突破与挑战

信任是金融业的基础,为建立信任机制,金融业发展了大量的带有中心化性质的中介机构,包括证券、保险、交易所、第三方支付平台、银行等。然而传统的中介机构处理信息过于依赖人工,且金融信息传播链条过长,往往需要经过多道中介的传递,这使出错率高且效率低下。如何高效、便捷且低成本地建立信任,成为业界普遍关心的问题。随后书中分析了证券交易所、银行体系、保险行业、供应链金融、金融监管等传统金融领域与区块链结合的可能性。

6、对”数字货币”的定义

2013年底,包括中国人民银行在内的五部委发布《关于防范比特币风险的通知》,明确指出比特币不是货币,而是虚拟商品。*故书中的”数字货币”皆指由央行发行的数字货币。

货币的发展历史表明,为了满足日益扩大的交易规模需求,货币从原始信用货币发展到政府信用货币,进而发展为银行信用货币,人们对政府和中央银行的信任是信用货币赖以存在的基础。

如果说信用货币实现了货币从具体物品到抽象符号的第一次飞跃,那么电子信息技术使货币由纸质形态向无纸化方向发展堪称第二次飞跃。

8、对”区块链热”的冷思考

目前比特币所遭遇的最大危机都来自技术风险而不是业务风险。即使理论上很完备的算法,在具体实施时也会出现各种错误。一旦出现高级别的漏洞,整个区块链”大厦”的基础将轰然倒塌。除了主观因素外,使用这么多加密算法的区块链在工程实现上的非主观缺陷也是客观存在的。此外,51%算力攻击、私钥丢失、标准化程度低,智能合约的升级困境等都制约着区块链进一步发展普及。

最后,孙国峰同志总结到:任何创新都会有一定的风险,也意味着机遇,我们应在有所准备的情况下积极介入区块链技术、参与规则的制定,进而掌握话语权,否则极有可能在开拓国际市场时遇到壁垒, 因丢失市场机会而陷入被动。

我的解读:

1、金钉子,是一个地质学名词,是指作为确定两个时代地层之间界限的唯一标准。其典故来源于美国铁路竣工时钉下的最后一颗具有纪念意义的钉子。金钉子一出,便是两个时代。孙国峰同志指出:金融科技将会成为全球金融业发展史上一颗重要的”金钉子”。

2、在2014年,孙国峰同志发表过一篇论文《电子货币对信用货币体系的影响》对电子货币进行过模型推演,其中对比特币的定义说:”没有任何一家机构承担回赎比特币的责任,因此比特币不是一种信用,不具有信用货币的特征。 “并经过精密推论后得出了结论”当居民的消费意愿不强,而投资及生产的意愿较强时,电子货币和法币最容易共存并实现均衡。”但这些内容没有出现在本书中。

3、去年,我参加一个金融领域的区块链会议,有一句话堵在嗓子眼了,又被我咽了回去——比特币的政治属性,要远大于金融属性。在旧文《剥夺圈、区块链与肺》中介绍了区块链带来了说 No 的权力。这个权力显然是政治性的,而非金融性的。

4、《金钉子》中对区块链的探讨是在金融科技(Fintech)视角下的技术分析。相当于一个细分领域对某个具体技术的探讨,只能说明这个技术在这个细分领域带来的可能性。与普及区块链基础知识相比,央行的数字货币更受币圈的关注。《金钉子》也不负众望,很有诚意,我个人感觉是全书中最有料的部分。

央行数字货币发还是不发,什么时候发,怎样发。央行数字货币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请见第二篇《央行数字货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