币安研报 | 区块链的治理机制

链上与链下治理在某种意义上可以共存,通过多样化的治理方式将整个项目生态的核心主导权交还给社区用户,让他们自发形成维护生态良好发展的方向。随着区块链行业的发展以及规模化,未来的治理模式将会更加公平和有效。
在现实生活中,治理机制无处不在。对于国家层面而言,治理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对公共事务的管理和规则制定。普遍来说,治理是自上而下的措施,它有权迫使人们服从于上级机构并遵循规章制度,使相互冲突或多方之间的不同利益得以调和,稳定生态系统的正常运作。
然而,区块链系统中的治理与现实世界的治理拥有较大差别。首先,去中心化是区块链最大的特点。区块链的治理主体并不设官方的权威机构来执行,任何在区块链网络中的用户都可以拥有治理权,因此治理机制的设定比较民主以及公开透明化。区块链的治理可以看作是网络参与者之间互相协作使网络保持合理化运作的过程。根据治理模式的区别,区块链的治理机制可以分为链下治理和链上治理。

链下治理是指生态中的参与者在现实中进行协调商议如何对项目进行升级和更新。参与者需要进行多轮流程的讨论协商,最终多数支持者的方案将被推广和实施。整个过程与现实中的投票竞选类似,其核心目的是为了使区块链项目的生态发展的更好,利于大多数人的利益需求。链上治理则是指所有的治理程序都由区块链网络来完成,任何通过的决议都将由代码来实现。链上治理的主要步骤如下:用户可以制定提案并在全网公布。然后,拥有治理权的参与者通过区块链网络对提议进行投票。最后若票数足够则提案通过,代码自动执行新方案。

从区块链分类的角度来看,只有公链才会涉及到链上治理。由于公链采用的是开放式架构,因此所有用户都可参与其中并成为其节点。一般来说,实施链上治理的公链项目都会将其生态内的通证作为用户的投票权益,类似于公司内的股票,即股东的股份越大则对公司治理拥有更多话语权。联盟链与私有链则是由固定几个参与者形成的一个相对封闭的生态体系,因此内部治理权限以及生态规则都较为稳定,治理权利以及利益分成将在几个合作联盟之间进行分配,因此无需通过链上治理来完成。另一方面,在联盟链中一般不设有通证激励,联盟链的目的也并非由利润驱动,因此联盟链的运行模式较为固定不存在利益相关问题,不需要频繁地进行治理。
与链下治理的方式相比,链上治理的模式对于普通用户而言更为公平,参与者人数较多。然而通过链上进行治理的机制仍处于起步阶段,发展至今拥有诸多缺陷。首先,链上治理时涉及的智能合约存在安全隐患。若智能合约未经过多重安全审计,将面临黑客攻击造成用户的链上资产受损。第二,若是一通证一票的方案进行治理投票会造成生态内大户垄断治理权的问题,普通用户的参与度下降。第三,个别公链设有质押投票的模式将会出现贿赂、中心化等问题。第四,公链的性能将影响链上投票的进度问题,若一些紧急修改提案未能及时被区块链网络确认将会直接对生态造成较大损害。总体来看,链上治理仍未有一个较为完善和成熟的机制,但基于区块链的链上治理已是一种完全颠覆传统意义的治理模式。
目前来看哪种治理方案更有效各个社区都未有良好的共识,对于普通用户而言治理权虽然看似无关但却决定了整个生态的发展,有效的治理方案对于行业的进步起到至关作用。链上与链下治理在某种意义上可以共存,通过多样化的治理方式将整个项目生态的核心主导权交还给社区用户,让他们自发形成维护生态良好发展的方向。随着区块链行业的发展以及规模化,未来的治理模式将会更加公平和有效。
币安区块链研究院将会为大家持续提供前沿深度报告,敬请持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