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月,中美发表应对气候危机的联合声明,除此之外,两国间的矛盾没有任何缓和的迹象。从2018年至今,美国对从中国进口产品加征的关税保持不变,贸易战仍在继续。与此同时,两国的科技战还在进一步升级:美国总统拜登的基础设施计划提出,将投资1.7万亿美元用于支持电动汽车和半导体的研发和制造;而中国的“十四五”规划则侧重于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和5G的研发和快速推广应用。
去年以来,中国开始试行数字人民币,这是世界上第一种主权数字货币;还启动了中国官方基于区块链的服务网络 (BSN),它就像一套操作系统,允许开发者使用标准化模板开发区块链应用程序。美国媒体对这两大技术成果的报道有限,但它们的潜在影响是深远的。
在中国人民银行的支持下,数字人民币不仅有可能取代不受监管的加密货币,而且有望促进人民币的国际化。今年5月,中国禁止了金融和支付机构提供加密货币相关服务,以规避加密货币交易风险。数字人民币可以通过智能手机轻松交易,无需传统的环球同业银行金融电讯协会 (SWIFT) 的国际资金清算系统支持,未来它还可能促进跨境支付便利化。例如,当前中国、泰国和阿联酋的央行就正在探索数字货币跨境支付系统。
美国在区块链领域的政策缺乏连贯性,而在中国,习近平主席2019年10月在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时提出,要把区块链作为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的重要突破口,要加强区块链标准化研究,提升国际话语权和规则制定权。区块链服务网络(BSN)的主要目标之一是建立一个统一的平台,以便不同的区块链可以实现交互。这种“互操作性”的好处很多,例如它能够让不同供应链上的各方即时可见,同时进行交互并安全地转移资产。
目前,全球供应链大多易受突发事件干扰,原因在于其可见度有限。事实上,许多公司甚至不知道他们的远端上游供应商是谁。世界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之一德勤调查显示,来自39个国家的500多名采购负责人中,有65%的人对一级供应商以外的供应商了解有限或根本不了解。因此,每个公司只能根据各自手上有限的信息与直接供应商进行协调。这种分散的供应链运作,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美国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的口罩、手套、防护面罩和呼吸机等个人防护设备的长期短缺。
区块链就像一个去中心化的、分布式的数字台账,可以为所有相关方提高供应链可见度和信息透明度。然而,许多区块链项目以失败告终,部分原因在于,各参与方对这种项目的价值和意义没有一个清晰的概念。
例如,国际海运业务需要大量的文书工作来支撑,这项工作相当繁琐,且容易出错,因为它涉及到工厂、海关、银行、保险公司、检查人员、地面物流服务提供商、托运人和港口运营商等30多个方面。为了减少错误和验证信息所需的时间,航运巨头马士基曾与IBM合作开发了一个区块链平台,以便各方可以同时输入、共享和验证所有相关数字化信息,并安全地进行交易。这个区块链平台既可以节约时间,又可以降低成本,但除了马士基之外,很少有其他航运公司加入该平台,因为他们担心自己提供的信息可能会被马士基利用,更不利于与之竞争。
相比之下,以自上而下方式建立起来的区块链项目似乎更成功。例如,沃尔玛中国在2019年推出了区块链可追溯平台,强制要求供应商参与,让消费者只需扫描二维码,即可了解商品供应源头、各阶段检测报告,以及其他细节信息。
同样,中国的区块链服务网络(BSN)也可以成为一个强大的平台,因为它并不属于某个特定行业。此外,中国政府可以利用这一服务网络,为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开发区块链试点项目,然后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以管理全国各地的各种供应链运营。
中国拥有巨大的国内市场和完备的经济规划体系,中国的区块链服务网络(BSN)有望引领区块链技术发展。一旦这项技术成熟,跨境数字支付系统建立起来,中国就可以利用数字平台来协调全球供应链网络中实物、信息和货币无缝流动,从而真正实现“一带一路”倡议的数字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