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地利学派经济学的启示-亦来云建构理性的市场之路

作者 老毛

. 亦来云的建构理性与自由市场的融合

米塞斯在《自由主义》书中的一段话:”自由主义和社会主义,两者都献身于全人类的善,它们之间的区别不在于它们的最终目标,而在于它们用以达到最终目标的手段”

今天互联网上演的是中心化的机构特别是垄断性互联网巨头公司通过无偿占有个人数据,剥夺个人的私有数据资产权实现了网络交易大爆炸(交易革命),他们正在奴役市场中的消费者,打破网络垄断已是公众广泛共识。大量网络自由主义者基于加密货币带来的自由与信任以及自身独特的认知正在开发各种去中心化的区块链应用平台,为此,亦来云也顺势设计开发了由区块链驱动的智能万维网,它的架构有四大技术支柱:1.区块链及智能合约;2.亦来云Runtime;3.亦来云Carrier;4.亦来云SDK。基于这四大支柱,亦来云定义了新一代互联网的特点是:安全、去中心化、用户为中心,数据资产化。亦来云拥有独创并已经成功实施运行的三层分布式共识机制,即与比特币联合挖矿的AUXPoW机制,DPoS共识机制,和针对社区治理的CRC共识机制。CRC是模仿真实世界中的代议制民主来管理社区自治组织,它的目标是构建现代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在互联网上实现的舞台,重构个人私有数据资产并提供创建新商业经济模型的环境,形成全球新的财富共识,在新一代的互联网上实现创新者和消费者的共赢局面与财富自由。

然而,亦来云在微观经济层面的这一建构理性如何才能实现其预设的目标成了持币投资者最关注的事情。特别是在奥派经济学的语境下,亦来云该如何融入到自由竞争的市场中去成为了社区广泛讨论的话题。

诺奖得主哈耶克认为,计划经济的思想基础就是建构理性。建构理性认为人是全知全能的,能洞悉社会的方方面面,把人抬到了神的高度,以为通过理性可对人类事物进行全能的设计和计划。事实并非如此。人并不是完全理性的,人是有目的而不完善的造物,他们知识有限、会犯错误,而存在的知识都是分散的、零碎的、往往难以传递。任何人以及机构都无法在特定的时间与空间内获得全部信息,因而对社会发展制定全能的计划将是不可能的。

《知识的僭妄》一文为剖析建构主义产生的原因提供了知识论基础。该文通过对无机的复杂现象与有机的复杂现象的区分,指出科学知识的作用是有限的,只能适用于”无机的复杂现象”之中,而不能适用于”有机的复杂现象”。市场、秩序等都属于”有机的复杂现象”。建构论的谬误或者说建构论的产生正在于将只适用于科学知识的逻辑推理、数学证明等方法也适用于有机复杂的生命现象、心智现象和社会现象。

哈耶克指出”因为社会科学必须处理的乃是那些在本质上极为复杂的结构。换言之,社会科学必须处理的乃是那些惟有通过建构由较多变量构成的模型才能够揭示出其特性的结构。比如说,竞争就是这样一种过程,因为我们知道,只有当竞争在相当多的行动者之间展开的时候,它才会产生一定的结果。”而且”为这样一个重要的问题所致,亦即当我们把我们的理论适用于现实世界中任何特定情势的时候所会产生的那种问题。一种研究那些在本质上特别复杂的现象的理论,必定会关涉到大量的特定事实;因此,如果我们想从这种理论当中推论出一项预测,或者是对这种理论进行检测,那么我们就必须探明并确定所有这些特定的事实。……实际上,真正的困难乃在于探明并确定那些特定的事实,因为,第一,在克服这种困难的方面,科学不可能有所作为;第二,有时候,这种困难还确实是一种无法克服的困难。这所说的是什么呢?就是说明对于本质上特别复杂的现象,要求的研究的根本是知道所有的”特定的事实”,而这些特定的事实就是由于独立的个人自由领域的存在和分立的知识被掌握所导致的,如果没有自由的存在和知识的分立,在统一的计划的指导下,是只存在人为的”可以预测”的量化的精确预测模型的,而不需要如此强调个人主义的重要性。

进而哈耶克指出由于人的个性以及不同的知识的分散存在,对于预测不会是”精确的预测”而是”模式预测”,这种预测虽然是一种次优的预测,但是最大的价值就在于它不会阻碍自生自发的有序化力量发生,因为这种模式承认了人们追求各自的目的。人类社会不可能是纯粹物理现象那样的”量化”的,用数据取代特定的情势是失败的,社会科学本身需要的是一种原则性的指导或者说”模式预测”而不是别的什么,我们不会容忍所谓的全能政府的存在也就是由于这个原因。

搞计划经济的理论依据,不仅仅来自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学者,也来自西方的主流经济学家。兰格就是用新古典经济学模式论证计划经济是可行的。他把新古典经济学为证明市场的有效性而做出的假设当作现实本身,宣称计划可以模拟出竟争市场体制,可以像市场一样有效地配置资源。结果,兰格被认为是有关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可行性大论战的胜利者,受到主流经济学家的推崇,而米塞斯和哈耶克等反对计划经济的学者则成为人们讥讽的对象 。

我们仔细想一想,计划机关要收集那么多的信息,这怎么可能?更不用说,经济是一个动态过程,在没有市场和企业家的情况下,所设想的信息根本就不存在。想一下,在iPad没生产出来的时候,怎么统计对它的需求呢?主流经济学家也根本没搞明白市场究竟是怎么运行的,但他们自以为明白。

进一步的理论延伸,就是只要和暴力强制彻底切割、完全脱离关系,遵循自由和民主的市场经济的游戏规则,那么我们完全可以、也应该把中央计划和理性设计作为”自发秩序”的一种存在和发展的形式。即使中央计划和理性设计偏离了上述人类历史发展既定趋势的价值标准,只要彻底摆脱暴力和强制的手段,也一定会被”自发秩序”通过”看不见的手”轻而易举地修正!而不可能成为”通往奴役之路”的罪恶。

我们为什么需要市场经济呢?其实很简单,只有市场经济才可以避免由于多数人的无知和少数人的无耻相结合导致的人类灾难。

市场经济其实也减少了我们好多的无知。在市场当中,是否获得正确的知识、对未来的判断是否准确,决定了企业经营的成败和利润的多少,这就促使企业家主动去减少自己的无知。市场就是一个企业家不断地发现、创造、加工信息的过程。这些信息在没有企业家的计划经济下是不存在的。

市场经济也使我们的自利行为不会成为伤害他人的无耻行为。在市场中,好坏是由别人说了算,而不是自己说了算。在市场竞争当中,你要谋求自己的利益,首先要给别人创造价值,给消费者创造价值,给客户创造价值。市场竞争就是为消费者创造价值的竞争。而在计划经济下,谋取个人利益的最好手段是损害他人,攫取别人的劳动成果,占别人的便宜。

综上所述,我们在建立亦来云生态秩序的努力中,如果不想弄巧成拙,就必须明白,在这件事上,就像以性质复杂的有机体为主的任何领域一样,我们不可能获得主宰事务进程的充分知识。因此不能像工匠打造器皿那样去模铸产品,而是必须像园丁看护花草那样,利用自身所掌握的知识,通过提供一个开放、公平、自由的市场环境让参与到自由竞争中去的亦来云自发的形成最有利于个人知识发挥和交易效率的规则并促进自发的、分散的个人知识相互交换,这将既是一个不断创新和不断淘汰的过程,也是一个渐进的不断试错的过程。

.基于市场逻辑激励企业家参与亦来云生态项目建设和创新

市场的逻辑是什么?市场逻辑是不断追求自己的幸福而不伤害别人,人类通过发明市场经济制度来实现这种对人最有利的目的。

为此,亦来云的高品质基础设施开发需要面向生态项目开发的企业家,使他们感觉到在亦来云链上开发生态项目能得心应手,提高开发效率并具有长期的价值和稳定性。

企业家的作用是什么?市场经济的核心推动力量、组织者是企业家。企业家是市场的灵魂,是他们在制定决策,在组织生产,在进行创新。企业家的能力决定了社会的财富和财富的分配。假如在企业家能力高的企业工作,可以拿到更高的报酬。如果你在企业家能力很低的企业工作,就只能拿很低的报酬,甚至会失去工作。但在传统经济学里,没有企业家的角色,在传统经济学教科书的索引里面都看不到企业家三个字。因为传统经济学假定资源、偏好、技术都是给定的,未来都是确定的,并且所有经济活动参与人一样聪明,这就把企业家赶出了市场,市场不再需要企业家。但事实上,没有了企业家,市场不可能有效运作,经济也不可能真正发展。

在上世纪三十年代有关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大争论中,哈耶克对知识的本质有过深刻的阐述。他把知识简单分为两类:硬知识和软知识。硬知识是指能用诸如语言、文字、数字、图表、公式等方式表达和传播的知识。此种知识人人都能得到,也可以集中使用,比如牛顿力学、爱因斯坦的相对论,都是硬知识。

软知识是指没有办法用语言、数字、文字、图表公式等方式表达和传递的知识,比如诀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老子讲”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即是此意。迈克博兰尼将知识分为显性知识和默性知识(tacit knowledge),硬知识就是显性知识,软知识就是默性知识。

软知识的基本特点是没办法进行有效传递,但它对决策非常重要,特别是对创造性的决策非常重要。迈克博兰尼认为,默性知识是所有知识的支配原则,甚至最形式化的与科学化的知识也是无一例外地遵循某种自觉或创造行为,体现的完全是默性知识。

企业家和管理者之间有什么差别?简单说就是他们制定决策所基于的知识不太一样。企业家决策主要靠软知识,管理者决策主要靠硬知识。经济学和大部分管理学里讨论的决策都是基于硬知识的决策:给定目标和可选手段,如何选择特定的手段满足给定的目标。这跟真正的企业家决策相距甚远。

真正企业家的决策不是来选择手段满足给定目标,而是寻找可选择的目标和手段本身。企业家精神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些选择能力的高低。换句话,管理者是使用工具,企业家是创造工具。管理者是实现目标,企业家是创造目标。

从决策的角度讲,如果手段和目标是给定的,并且是相同的,那么在同样的数据下,所有理性人都会做出相同的选择。就像我们考试,给定条件,每道题目的标准答案只有一个,如果你跟别人给出的答案不一样,或者是你错了,或者是别人错了。但企业家决策时,恰恰是同样的数据和硬知识,不同人做出选择完全不一样,你不能说谁对谁错,甚至多数人觉得对的,反而是错的。

为什么?因为企业家决策不仅取决于数据、硬的知识,更依赖于默性知识,个人对市场前景、技术前景和资源可获得性的想象力、感知、判断力。而判断力不是计算出来的。企业家决策类似于科学家的发现,不同于所谓的”科学决策”!

企业家精神是超越数据的。有人认为大数据的出现可能会使计划经济重新变得可行,这完全是错误的。为什么?硬知识和数据尽管对企业家非常有用,企业家决策时确实也需要数据,但这些数据是谁都可以得到的,真正的企业家精神一定是超越这些知识和数据的,也超越我们现在讲的大数据。仅仅基于数据的决策只是科学决策,不是企业家决策。企业家必须看到这些知识和数据背后的、一般人看不到的东西,而且不同企业家看到的东西可能完全不同。

传统经济学认为市场的主要功能是配置稀缺资源,假定资源、技术和偏好给定,然后根据目标去选择手段。实际上,市场真正最重要功能不是配置资源,而是改变资源,用新技术、新产品、新组织形式来改变资源的可用程度,甚至获得全新的资源。这些改变就是我们讲的创新,社会的进步很大程度上是企业家创新带来的,这种创新不是数据能提供的,包括大数据。

要理解企业家精神是什么,必须理解企业家精神不是什么。总结三点:

第一,企业家决策不是科学决策。科学决策是基于数据和计算,企业家决策是基于想象力和判断。

第二,企业家决策不是给定约束条件下选择手段,而是改变约束条件本身。

第三,企业家的目标不仅仅是利润,还有超越利润的东西。

市场不是给定的,技术更不是外生的,而是由企业家无中生有创造出来的。近几年,通过研究工业革命史和技术史,发现每一个重大的技术发明背后都有企业家的身影,所有的新产品、新产业都是企业家创造出来的。

我们可以发现,产业的演化结果都不是我们事先能想出来的。产业的前景是无法确定的,所有的产业都是生长出来的,而在生长的背后是企业家的作用。

还有产能过剩。产能过剩是指生产产品的能力如果饱和,生产出来的产品将超出社会需要求,也就是供大于需的状况。出现产能过剩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企业家没有开发出新的产品。

我相信,随着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管理决策可以由计算机自动做出,但计算机永远代替不了企业家决策,尽管企业家决策的范围会随着技术和知识的积累发生变化。企业家做的是无法用数据和计算替代的决策,任何可以用数据制定的决策都不再属于企业家决策,只是普通的管理决策。

为什么?硬知识和数据尽管对企业家非常有用,企业家决策时确实也需要数据,但这些数据是谁都可以得到的,真正的企业家精神一定是超越这些知识和数据的,也超越我们现在讲的大数据。仅仅基于数据的决策只是科学决策,不是企业家决策。企业家必须看到这些知识和数据背后的、一般人看不到的东西,而且不同企业家看到的东西可能完全不同。

传统经济学认为市场的主要功能是配置稀缺资源,假定资源、技术和偏好给定,然后根据目标去选择手段。实际上,市场真正最重要功能不是配置资源,而是改变资源,用新技术、新产品、新组织形式来改变资源的可用程度,甚至获得全新的资源。这些改变就是我们讲的创新,社会的进步很大程度上是企业家创新带来的,这种创新不是数据能提供的,包括大数据。

就创新而言,数据能提供的帮助是非常有限的。汽车出现之前有邮政马车,有关邮政马车运输业务的数据无法帮助卡尔本茨、戴姆勒和迈巴赫去发明汽车,否则,发明汽车的就应该是马车夫,而不是卡尔奔茨、戴姆勒和迈巴赫。比尔盖茨创造软件产业,也不是基于已有的计算机数据,否则,创造软件产业的应该是IBM,不是比尔盖茨。同样,电信数据也不可能告诉马化腾去创造微信,否则发明微信的就应该是中国移动公司而不是腾讯公司。

所以,企业家的决策一定是超越数据的。

针对亦来云的生态项目建设,如果我们要想真正推动创新,最好的办法就是让生态项目开发的企业家们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然后通过市场竞争筛选技术和产品,而不是用资助或补贴的方式扶植这个、抑制那个。

任何阻碍企业家自由选择、误导企业家判断的决策,都不利于创新。

结束语:奥派经济学是人性自由学说,它从现实人性追求最基本的自由权利出发,兼顾法治与民主,体现了自由、法治、民主、平等的普世价值观。奥派经济学将哲学、政治与经济融为一体,构建起经济学”帝国主义”大厦的社会科学-人的行为学。它最能体现区块链拥有匿名性、独立性、开放性、安全性、去中心化等特点的核心思想。回望历史,很多创新都来自于奥派的贡献,很多次的经济、社会危机也都被奥派所预见,对奥派的认知越深,越能体会到它所蕴含的力量。

亦来云当前正在经历着社区尚未达成销毁未空投币的共识,生态应用也不被市场认可的危机,追寻市场经济先知们的智慧足迹或许有助于我们找到克服困难的正确方向。

一切的危机,都是人性的危机。如何认识和对待人性,正是区分好思想与坏思想的试金石。而奥地利学派洞悉人性,却从不迎合人性。

遗憾的是,今天无论中国还是世界,奥地利学派的思想都还停留在象牙塔里,只有少之又少的学者和优秀的企业家才关注它、研究它、传播它。

(感谢星哥对本文部分内容的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