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来云常见问题之思考(四)

任何新事物在被人认知过程总会产生无数个疑问,正如当年福特发明汽车时,马车依然大行其道,多少人质疑过汽车的前途,但随着实践的发展,这些问题如片雪入红炉,终不见了踪影。有问题不可怕,可怕的是找不到解决问题的思路。亦来云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有太多问题需要理清。

十、如果微软等大公司做亦来云的事情,亦来云还会有机会吗?

将互联网纳入操作系统的统一管理之下,建设新一代互联网OS,这是一个新思路。但是,OS不是做不做得出来的问题,生态是关键,是利己还是利他的基本公司生存的DNA基因问题。

Android的开源是其赢得市场的关键,微软为了布局未来,解散Windows工作组,转而开发基于比特币的去中心化身份(DID)开源协议ION(https://github.com/decentralized-identity/ion )。但是,大公司生存的基因造就了Android本来就不是为了大家一起玩而设计的,它是一个Google控制的「庄家定规则的游戏」。正是因为这个原因,Google代码开源不彻底,微软现在开发的DID系统还停留在”互联网+”的层面,并没有根本变革现有互联网。

世界需要一个”利他”的互联网生态思维,唯有”开源、开放、自运行”才能取信于天下,才会在未来操作系统之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亦来云是彻底开源的,有几十年操作系统技术积累,今年Q2就出来了,能让亦来云”开源、开放、自运行”,亦来云Smartweb是一台不受任何机构或者个人控制的”全球计算机”。

十一、一系列公链项目与亦来云设计架构上有无区别?

现在整个区块链界缺少的是从互联网架构高度进行系统的设计,大都在”头疼医头,脚疼医脚”,没有系统方案,例如:为了解决所谓TPS的问题,一堆区块链项目玩公链性能提升或分片或跨链,从系统上看,不能说这些工作没意义,但可能又是一场无头苍蝇式的实验!

亦来云公链在整个系统里的功能类似于手机的指纹识别,只是一个信任模块,这与一堆主流公链强调公链本身的性能,在公链上跑智能合约的思路是完全不同的,可以说是个另类。 总之,亦来云以互联网的角度重新诠释区块链业界说的世界计算机,通过网络架构重构来解决可信的问题,这是一个跳出现有区块链而更高层次的思维。

十二、有些公链号称吞吐量几十万或上百万,那亦来云侧链上的吞吐量呢?

区块链在被人们看好的同时,却存在著称为”不可能三角”的技术瓶颈,至今仍远远无法施展它的潜能。阿里双11的交易量是每秒130万,以太坊是几百的数量级,一条公链,能做到以太坊的三倍就不错了。EOS损失一定的去中心化,TOP链损失了一定的数据精度才相对提速。

以太坊智能合约目前最关键的问题在于,没有区分”系统智能合约”和”应用智能合约”,公链智能合约需要支撑系统通用的一些功能,这些功能需要方便扩展。对于应用层,其实不必用公链的全部节点(如6000~10000个)达成共识。就比如两个人赌球,让6个人知道就足够了,不必使6000个人知道。根据不同的应用场景区块链需要去支持不同的应用。每一条链受共识算法和性能限制,能够支撑的应用场景是不同的。有的应用场景需要可信的记账,这个时候用PoW合适;有的应用场景要更快的速度,这个时候可能用DPOS更合适。每条链提供的服务可能是有很大不同的,单条链不可能适应所有的应用场景。

所以,一个很简单的逻辑就是:第三方应用的智能合约不应该运行在公链上,而是应该运行在侧链上。

亦来云采用”主链+侧链”架构,面对特殊的应用,亦来云系统有一个能力,就是利用亚马逊云、阿里云在应用运行时瞬间起来6或者60个虚拟机,通过侧链来支持特定的应用运行,完成后将关键数据写入公链存证并释放虚拟机资源。亦来云的以太坊侧链比以太坊公链稍快,可能没有三倍。现在的侧链还是基础设施,将来在应用层(亚马逊云计算环境里)动态启动用户态侧链才能真的解决速度问题。

请记住:成功之前有千万个疑问,成功之后有千万个故事,当然,失败之后会有千万个笑柄而已!

RUOLAN节点正在参加超级节点竞选,希望社区的伙伴多多支持!


来源: ELAruolan&丁宁

One thought on “亦来云常见问题之思考(四)”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