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回顾加密世界在 2018 年经历过的种种磨难,我们必须得说,在市场进入寒冬的大背景下,「去中心化金融 DeFi」领域的蓬勃发展和显示出来的生机令人心存喜悦。
由风险投资人转型的科技企业家、D1 创始人 Tobia De Angelis 最近专门撰文,分析了「DeFi」的领域与此前曾经非常流行的「金融科技 Fintech」之间的差别。他指出,「Fintech 植根于官僚主义和信任机制, 而 DeFi 则是自由的,对信任的需求是最小化的」。正因此, DeFi 给开发者带来了根本性自由。
这个领域出现萌芽,已经茁壮成长。但是,在链闻,我们也看到了这个领域面临的挑战:
如何在去中心化的环境中创建和管理去中心化的身份及声誉体系,从而确保用户更高效地使用相关金融应用;
如何在「自由」与「监管」中取得平衡,确保相关应用可以在更多地区提供服务;
如何不断提高产品易用性和用户体验,迅速获得更多用户、实现大面积采用。
正因此,在介绍了 D1 创始人 Tobia De Angelis 关于「DeFi」和「Fintech」区别的文章之后,链闻还利用区块链导航网站 Block123.com,列出了一系列我们最喜欢的去中心化金融项目,供读者参考。必需指出,在这个清单中,我们有意识忽略了「STO」相关发行平台。因为我们觉得,这个概念在中国被太多带着不同利益和目的的个人和社群进行了炒作,市面上并不缺乏相关介绍。另外,链闻很早便对该概念进行了普及,如果兴趣,可以参阅「一文详解证券型代币全生态」一文。
作者:Tobia De Angelis,风险投资人转型的科技企业家、D1 创始人
编译:Perry wang
似乎多数人都没有真的搞懂去中心化金融 DeFi 背后的理念。这需要好好解释和澄清一下 DeFi 为什么与与传统金融科及服务 即所谓的 Fintech 有着本质区别。
必需说明,我个人对 DeFi 有个宽泛的定义,包括闪电网络、Bisq、0x 和 Set Protocol 等项目。
信任作为新的维度
整体而言,Fintech 植根于官僚主义和信任机制,而 DeFi 则是自由的,对信任的需求是最小化的。
Fintech 的运营是基于多数所有权属于某家公司的软件。
而软件及其运营是基于对拥有软件的公司的完全信任,软件是由他人把关的,并且是可审查的。
真相就是:FinTech 的最终解决层面不是代码,而是潜藏在某个地方的官僚机构。
FinTech 中没有靠密码技术保障的交易免疫性,整个 FinTech 系统建立在严重的政治风险之上,应用 App 经常面临从平台上被逐出的风险。
大家可以把任何 FinTech 产品想象成注册票据的数字化版本。
DeFi 则是打造开源软件。
无论是比特币/闪电网络的交易,或者以太坊中的「持久化脚本」,在 DeFi 中,关键逻辑的执行都得到了充分保障,因为它运行在一个将信任需求最小化、管辖权不可知的加密网络中。
DeFi 与 FinTech 的本质区别是,网络建设者和他们的理念之间不存在官僚机构或者技术把关人。
原生的 DeFi 资产,譬如闪电网络/比特币或者 DAO /智能合约股份/代币交易的账户金额及交易额,自然而言是无记名票据。
在 DeFi 中,任何理念,如果技术上可行,都可以被建造成为现实。猜猜谁真的挚爱自由建设的理念?是建设者们。
建设者们逐渐聚集到 DeFi 领域,因为对信任需求的最小化,让这里成为其他建设者明显青睐的选择。
建造者们更清楚
DeFi 的理念和工具是开放式的,所以项目建设工作是在开放空间复合进行的。
DeFi 项目无需信任,要义是关键逻辑的执行是反审查的。
建造者们很清楚:在 DeFi 的世界中,看门人只能在交互层限制用户进入,但无法阻止黑客篡改和部署交易的根本逻辑。
在 DeFi 环境建造意味着与权威机构打交道只是事后估计,而且只在互动层。
在开始建造时你无需得到许可。
DeFi 给开发者带来的根本性自由和身份的掩饰,成为吸引开发者涌入的磁石,我们已经看到了强大的网络效应。
我们看到的还仅仅是一个非常稚嫩的萌芽期,对于大多数维度中的绝大多数应用案例, DeFi 还不是合规的解决方案。这一技术规模还不够大,接入节点的分布还不够广泛。
但单单从网络表现层面比较 Fintech 和 DeFi 是不对的,因为焦点不是网络表现,而是信任度。
把信任度作为一个新的核心维度来考量,观察家们应该会注意到 DeFi 和 Fintech 的本质区别,避免在错误的维度上对两者进行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