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被称为区块链1.0的比特币和2.0的以太坊出现之后,很多期待抓住下一个风口的人就开始乐此不疲地寻找能被称为“区块链3.0”的种子项目。其执着的程度,简直不亚于欧洲人寻找“第三罗马”的热情。从主打“缠结”技术的IOTA、再到主攻分布式存储的IPFS、以及主打跨链概念的ATOM和COSMOS,都成为了人们重点期待的目标,而其中最富盛名的EOS,更是凭借去年年中的42亿美金天量融资,震撼整个科技领域。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人们开始发现,这些所谓区块链3.0的候补选手表现却都不尽人意,IOTA进展缓慢、IPFS毫无动静、COSMOS主网上线失败,至于EOS就更不用说了……接二连三的负面消息,连续冲击着人们的信心,无数失望的投资者和从业者们都在发问:真正的区块链3.0在哪里?这些曾经被寄予厚望的前区块链3.0项目们,还有可能掀起像2013年比特币和2017年以太坊那样的风暴吗?
要搞清这个问题的话,首先要搞清楚比特币和以太坊为什么会被分别称为区块链的1.0和2.0。考虑到所谓的区块链x.0是一个不那么正式的说法,所以严格来说,我们要讨论的实际上是:上两个项目为什么能够如此成功、以及什么样的项目能够复制他们的成功经验。
在很多人看来,比特币和以太坊的成功,主要是因为这两个项目主打了“区块链电子货币”和“智能合约”这两个技术概念,遵从这种逻辑,他们便觉得,如果你能够拿出让人们眼前一亮的技术概念出来,就很有可能会复制以往项目的成功经验,成为所谓的区块链3.0或4.0。于是我们可以看到,近年来只要能拿出让人不明觉厉的技术概念的项目方,都会被业内冠以区块链3.0的称号。
然而,正如文章开头所提到的那样,这些曾经被人为推到神坛上的项目,最后没有一个实现了人们早先的预期,原因出在哪里?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与研究之后,笔者发现,在预判区块链3.0项目出现时间点的问题上,人们可能都走进了一个重大的误区:那就是高估了技术在区块链项目中的作用,而忽视了另外一个异常重要的因素——生态。
什么叫生态?通俗点说,就是一个商品与服务的贸易系统。在这个系统中,你只有持有某种特定的数字货币,才能够获得相应的商品与服务,只有在这种实实在在的交易标的支撑下,数字货币的价格才有可能得到体现。比特币和以太坊为什么是目前为止最成功的两个数字货币?就是因为他们在不同的程度上构建出了属于自己的生态,也就是特定的商品服务流通系统。
先来看比特币。很多读者现在可能是各种理想主义的文章读得多了,还真的以为早年使用比特币的人,内心深处都藏着一颗向往自由的灵魂。实际上并非如此,在诞生后的最初几年,比特币让人们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两点特征:一是匿名性,转账者不容易被追踪到,二是可以全球流通,不受传统金融网关的管制。所以,它当时最大的用处,就是在避免被追踪到的情况下,从暗网上购买全球各种各样的灰色商品和服务。换句话说,早些年间支撑着比特币价格的,正是全球庞大的地下网络与经济生态,而比特币的持有者所能够获得的,就是这些全球灰产的隐秘购买权。
以太坊也是如此。很多人现在经常会觉得,这个项目的最大亮点是“智能合约”,这话其实只说对了一半,要知道,早在以太坊出现之前,能够自动执行交易和交涉的智能合约在人们的生活中已经广泛存在。比如说线下的自动售卖机和线上的自动扣款系统,那如果单纯炒“智能合约”这个概念,以太坊肯定不会有今天的成绩。那么支撑着其价格的又是什么?答案是某个众所周知的、高度活跃的去中心化融资系统。由于数字货币是一个缺乏监管的领域,作为资产方的项目团队可以在高控盘的情况下肆意拉盘,因此引发了作为资金方的散户们的疯狂追捧。而以太坊由于有着智能合约——也就是链上的自动转账系统,是当时能够唯一进行零门槛融资的公链,因此得到了这个融资系统中资方与项目方的大力支持。简而言之,以太坊持有者们所拥有的,是能够零门槛参与潜在高回报项目的权利。当然,随着后来此种融资模式的沉寂,而接棒的“链游”生态又异常凋敝,以太坊无法再被用来换取某种独特的商品与服务,其行业地位也开始逐渐下降,不过那又是另外一个故事了。
从上面的复盘不难看出,庞大的数字经济生态,才是比特币和以太坊为什么能够成为目前最成功两种数字货币的主要原因。至于技术和团队这样的因素,与项目成功与否的相关性相对来说就比较弱。技术因素自不必说,这两年技术概念炫目、项目运营糟糕的案例数不胜数,上面已经列举了一堆,这里不再展开。至于团队方面也有先例可循,例如:现在的比特股社区经常会感慨“如果当初留住了BM,现在项目也不会如此凋零”,殊不知从某种意义上讲,现在链上跑了若干个DEX的EOS已经可以算作比特股的化身,而EOS现在又如何呢?情况显而易见。从后来其他DEX的情况来看,比特股之所以没有成为二代币之王,跟BM留没留在社区并没有太大的联系,而是因为人们对去中心化的现货交易本来就没有特别强的刚需,所以在这条赛道上难以形成繁荣的经济系统,项目自然难以成功。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现在团队里被塞了一堆“图灵奖得主”的各种奇幻项目上。反倒是没有中本聪的比特币,当初被人以这一理由各种唱衰,结果照样成为全球庞大地下网络的通用货币。间接印证了技术路线和团队组成与项目的成功相关性并没有人们想象得那么强。
在文章的最后,再多说几句。目前的区块链行业,已经走入了一个误区:从投资者到从业者,所有的目光都集中在“币”身上,而没有人关心数字货币应该对应的着什么样的商品与服务流通体系。虽然很多从业者都认为投资者们只知道关注币价,然而他们的视野其实也并没有比投资者们开阔多少,尽管其有时也会谈一谈所谓的“链”,比如说跨链、侧链、闪电网络这样的话题,但这些技术都是用来支撑数字货币顺畅流通的基础设施,而无法产生能够支撑币价的经济生态系统。考虑到在可以预期的时间之内,像币这样的金融凭证仍然会是区块链技术的唯一应用,所以他们所关注的,实际上也是“币”本身。这种行为如果投射到传统的财经研究之中,就是这样一副情形——某国的经济研究者们每天琢磨的不是该国的产业结构、贸易顺逆差情况,而是印钞技术如何、花样是否好看、电汇速度够不够快……殊不知你就算把上面几种特性都做到了极致,也是无法让本国金融凭证的价值得到人们的认可的。
从这点来看,区块链与数字货币发展的关键,其实就不在于这项技术本身。那关键在于什么?在于由4G网络、5G网络、高速光纤、智能手机所搭建起来的高速信息通道、在于包括小视频、Vlog、电商主播在内各种商品与服务的流通、在于目前社会上日新月异的新科技和新商业模式……只有这些经济生态圈建立起来,数字货币在经济社会中方能找到切入点,其发展才有出路。现在的币圈之所以这么凉,归根到底就是因为人们根本答不出外界最起码的一个问题:你的这个数字货币拿着究竟能有什么用,可以用来交换什么样的商品和服务?而这个问题,你如果仅仅盯着数字货币本身肯定想不明白,必须要到另一边的数字经济领域才能找到答案。这就好像你用手跟防盗锁较劲是掰不开门的,得从背后的兜里掏出钥匙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