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披上“淘汰产业”外衣的虚拟货币“挖矿”业,今天迎来了一个利好消息。11月6日,中国政府网发布《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9年本)》。该目录已经2019年8月27日第2次委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20年1月1日起施行。
值得注意的是,与第一次征求意见稿相比,“淘汰类”中提到的“虚拟货币‘挖矿’活动(比特币等虚拟货币的生产过程)”,在《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9年本)》中已被删除。同时,区块链信息服务被列入“鼓励类”目录。
脱掉“淘汰产业”外衣
“挖矿”是虚拟货币“开采”的过程,实际上是通过专用“计算设备”投入算力进行“解题”,在这一过程中需要耗费大量的电力,因此此前虚拟货币矿场多部署在我国四川、云南等电力丰富的区域。
今年4月8日,国家发改委发布《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9年本,征求意见稿)》,涉及鼓励类、限制类、淘汰类三个类别的产业活动,虚拟货币“挖矿”活动(比特币等虚拟货币的生产过程)赫然出现在淘汰类之中。
国内外众多媒体关于该消息的报道铺天盖地,“挖矿”从此被强制穿上“淘汰类产业”外衣。彼时,“挖矿”业几乎是被所有媒体所看衰的。同时,受此消息影响,国内不少矿场纷纷将目光投向了国外。
此次国家发改委修订发布的《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9年本)》中,在淘汰类产业中,已不见“虚拟货币挖矿”,换句话说,虚拟货币“挖矿”不再是“淘汰产业”。
巴比特副总裁马千里表示,其实虚拟货币挖矿从未被列入淘汰产业,只是在上一版的“征求意见稿”中被建议列入。
有媒体分析,事实上,挖矿产业对于国内经济发展有三大好处:1、充分利用废电,尤其是丰水期四川云南地区的废电;2、矿机的核心是芯片,提升中国芯片产业的发展;3、提升地区经济与民众收入,尤其是这些能源充沛经济落后地区的经济。
当然,挖矿产业也存在一些弊端,比如在非丰水期,新疆内蒙古等地区使用火电,污染环境,同时挖矿产出比特币,或将助长虚拟货币。
“挖矿”业的未来会怎样?
国家发展改革委产业发展司负责人在答记者问中表示,自4月份发布征求意见稿以来,他们共收到各方面意见建议2500多条,经逐条认真研究梳理,大部分都予以采纳吸收。未予采纳的主要是不符合法律法规或相关政策规定、不符合产业发展全局利益、技术水平不先进等情况。
火币大学校长于佳宁表示,其实此次事件媒体不必过分解读,并不代表政策转向、战略调整,此前只是征集意见稿,对地方政府、相关企业的反馈意见采纳是很正常的。当然,挖矿从准备“淘汰”到不“淘汰”,也是一个非常大的变化。
于佳宁认为,挖矿其实是一种特定的计算行为,这种行为可以理解为维护区块链网络安全的经营活动,而中国的矿工很多使用的是“弃电”,是对废弃资源的充分利用。它对区块链网络基础设施的构建、区块链创新和应用的依托、对一些落后地区的科技产业发展和人才培养有重要意义。
马千里认为,国家最终没有将虚拟货币挖矿列入淘汰产业,对行业是一个正面反馈,挖矿是POW区块链共识机制的基石,这一共识诞生了诸如比特币、以太坊这样的区块链应用,未来不排除会在这一机制下诞生更好的国产区块链应用,这主要体现了国家对创新的兼容并包。
数秦科技CEO俞学劢表示,此次发改委将“挖矿”排除出淘汰产业,说明国家层面对于挖矿的价值及实际情况的了解进一步增加,因为确实在能耗方面,大部分矿场所消耗的都是偏远地区的“窝电”,其实就是对外传输成本较高的地区,通过挖矿直接将电力转化成了区块链的链上资源,一定程度上盘活了过剩的电力基础设施。
“挖矿的合规化、安全化、长效化将会成为接下来的发展趋势。”俞学劢认为,挖矿本身其实是区块链一项不可或缺的机制,因此挖矿产业的发展将有效地促进更多针对于底层技术的研究,以及通过挖矿产业的发展在全球数字资产的上游形成关键影响力。
“核心的信号就是挖矿可能不再是一个临时、投机的行为,而有可能成为一种实验向产业的转化机遇。”俞学劢说。
以太经典ETC亚太区VP杜超表示,对于整个矿业而言,他认为政策上会适当开放、资金上会有注入,以助推矿业的规模化、合规化以及标准化,尤其是随着嘉楠耘智、比特大陆等头部企业的上市进程,矿业会迎来了历史性发展机遇。同时,个别地区也可能会因为电力、政策等优势,发展出类似早些年贵州大数据中心一样的“算力”中心,参与未来的全球化算力战。
不过,也有业内人士表示,此前禁止挖矿,来自于央行为首的互金整治办;此次删除淘汰,来自发改委。前者从金融角度,态度保守,后者从实体产业、经济民生角度,态度开放。两者不同的态度,是否会产生冲突,将主要取决于更高层面的决策者态度。
国内“挖矿”业的未来到底将走向何方,让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