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块链”项目遍地开花监管成难题

11月6日,国家发改委官网发布的《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9年本)》(下称“指导目录”)中,首次出现了区块链的身影。

值得注意的是,该“指导目录”第28节(信息产业)第46条中,出现了区块链的表述:“大数据、云计算、信息技术服务及国家允许范围内的区块链信息服务。”


“区块链”行业的积极信号

早在4月,国家发改委发布《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9年本,征求意见稿)》,虚拟货币“挖矿”活动(比特币等虚拟货币的生产过程),出现在“淘汰类”中。而如日,“指导目录”正式发布后,将“区块链”技术列入“鼓励类”中,这在链圈看来,无疑是向“区块链”行业传递的积极信号。

从上半年征求意见中的“淘汰类”,到下半年的“鼓励类”,国家对“区块链”技术及虚拟货币“挖矿”活动的态度,发生了转变。对此,不少链圈从业人士表示,虚拟货币仅是“区块链”技术的多种应用场景之一,并不能代表“区块链”技术的全部,当前国家支持的是“区块链”的核心技术,而对待“币圈”,则依然持有谨慎态度。

中央财经大学金融法研究所所长、法学院教授黄震指出,“区块链”的内涵和外延在不断的调整变化中,首先要对“区块链”的概念加以明确。“区块链”和比特币与生俱来、一体两面,但“区块链”已经由比特币、以太坊发展到3.0时代。因此,不能将“区块链”的应用当做“区块链”本身,最成功的仍是发币,不应将概念与其应用混淆。

“国家允许范围内的‘区块链’信息服务,必须是‘国家允许范围内’的,哪些是允许的,哪些会成为下一个‘ICO’(首次币发行),还有待相关部门出台相关细则。”黄震介绍,早在2017年9月,国家宣布“ICO”为非法融资,业界提出无币区块链,“币圈”与“链圈”应适当分离。国家鼓励的是“区块链”技术,而尽管虚拟货币“挖矿”活动,不是“淘汰产业”,但未来发展何去何从,仍是未知数。

随着“区块链”技术日渐走上正轨,各地掀起了“区块链”技术落地潮。

法治周末记者获悉,11月5日,中国电信宣布与华为荣耀的战略合作,打造“蒲公英链”新媒体平台;11月6日,重庆市市长唐良智主持召开市政府第69次常务会议,研究推动“区块链”技术和产业创新发展、开展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等工作;随后,银联与中国移动合作的“区块链”服务网络(BSN)内测已经启动,这个国内目前最大的跨行业、跨市场、跨地域的“区块链”基础技术平台,预计将于明年4月正式启用。

而近日,联通研究院与中兴通讯也共同发布《“5G+区块链”融合发展与应用白皮书》;上海市商务委(上海市口岸办)会同上海市药监局,联合打造的上海国际医药供应链信息服务平台正式揭牌。

从地方政府到各大国企,都在争相推动“区块链”技术的落地发展,一时之间“区块链”项目遍地开花,区块链技术将会带来怎样的变革?

京师律师事务所互联网金融法律事务部主任左胜高在接受法治周末记者采访时表示,国家把“区块链”作为核心技术自主创新重要突破口,加快“区块链”技术脱虚向实,推动产业创新发展,促进“区块链+”“区块链”和经济社会融合发展,既能提升我国原始创新能力、构建区块链产业新生态,又能提升我国新技术的国际话语权和规则制定权。区块链技术作为新技术,将带来新的一轮商业革命和技术革命。


监管不能缺位也不能错位

有业内人士透露,“区块链”技术的去中心化、自治性、开放性、可追溯性、不可篡改、集体维护、无需许可的技术特征,以及共识机制、权益证明、智能合约的关键机制,使信任成本和边际成本几乎为零。由此,为征信行业、供应链金融、国际贸易物流、人工智能、数字货币等多个行业,带来冲击式的革新,这样的革新,也让不少实体行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有机遇就有挑战。左胜高告诉法治周末记者,当下“区块链”技术仍处于早期阶段,真正落地的应用场景屈指可数,同时,也存在技术性能不稳定、安全性隐患、监管政策不完善等挑战。

“既要抓住机遇、专研专注,深耕细作,又要跟踪发展动态,探索发展规律,不能盲目创新和落地,要把依法治理落实到区块链管理中,推动区块链安全有序发展。”左胜高强调。

黄震则认为,面对“区块链”带来的各种风险,应当分类、分层引导。“区块链”可以分为公有链、私有链、联盟链三种类型,对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区块链”应采用不同的监管方法,以纳入式监管为主导,创新监管为辅助,探索协同式监管,夯实监管底线。

“监管既不能缺位,也不能越位、错位,应当将‘区块链’的监管,纳入法治框架。”黄震表示。

“‘区块链’技术仍处于早期阶段,相关标准仍在探索和完善中,实体场景的应用存在技术层面的风险。”黄震指出,“区块链”技术监管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首先,要建立“区块链”技术标准,统一数据格式和通信协议,用行业标准来引导行业发展和应用落地;其次,应加大数据安全保护和信息隐私保护,既防止数据共享时的泄露,又防止数据孤岛的出现;最后,要出台、完善“区块链”技术行业规范及管理规范和相关法律法规,为“区块链”技术的发展,提供法律支持和制度保障。

中央财经大学法学院教授邓建鹏则提出不同观点。在近日举办的“数字资产投资与监管学术沙龙”上,他谈到,“区块链”的监管应重点关注金融相关领域,主要风险点涉及融资主体的法律问题、投资者权利救济的困境。

邓建鹏表示,我国应当借鉴瑞士和新加坡的经验,调整固有思维,以链治链,推动“区块链”社区自治,协调不特定主体的正当利益诉求,通过软件实现“区块链”的部分内部治理,从而节约监管资源。

加强数据保障 产业“脱虚向实”

左胜高在接受法治周末记者采访时强调,无论是公有链、联盟链还是私有链,都需严格保护每个参与者的数据安全。尤其是公有链的开放性特征,使每个参与者可看到所有的账户余额,及其所有的交易活动,数据的暴露明显不符合业务规则和监管要求。

北京师范大学网络法治国际中心执行主任、互联网发展研究院院长助理吴沈括则从数据安全与数据治理的角度,深刻剖析新一代信息技术,及其相关机遇和风险态势,新一代信息技术下,可能会面临的技术要素风险、组织管理风险、在线内容风险等问题。

他介绍,应当以2019年《网络安全审查办法》(征求意见稿)为代表,构建网络安全新机制;以2019年《数据安全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塑造数据安全新框架网络安全、重点关注数据安全与风控合规。

左胜高建议,相关部门应加强对公有链的行业标准设立和规范管理,可以提高相关技术安全措施和标准,采取环签名、隐身地址和存储公有链的私有数据等机制确保网络参与者的隐私、满足安全需求,提高技术保障。

法治周末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区块链”技术从概念到落地的过程,离不开人才支撑。近日,智联招聘以“区块链”为核心线索,整合平台在线招聘和求职大数据,针对人才市场中区块链人才的供需现状和问题,推出了《2019年区块链人才供需与发展报告》(下称《报告》)。

《报告》显示:“区块链”领域泡沫褪去,2019年“区块链”人才需求较泡沫期大幅回落,并保持稳定。2019年三季度,招聘“区块链”相关人才的企业数及招聘人数,分别同比下降53.68%和51.71%,尽管同比泡沫时期用人需求在缩水,但依然比2017年高出很多,且需求整体规模长期保持稳定。

《报告》还指出,“区块链”产业正在“脱虚向实”,技术人才成为“香饽饽”。当前“区块链”已上升至国家战略,并且利用创新技术突破赋能实体经济,有望在各个应用场景落地。接下来,将会出现“区块链”人才的新一轮抢夺,企业只有占领技术和人才的双高地,才能在“区块链”的快速发展中不掉队,积极发挥“区块链”的正向作用快速实现商业变现。以上合力,将成为我国构建“区块链”产业生态、技术融合产业升级的重要发力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