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va视角】:打造区块链的“信任之根”真的可能吗?

区块链常常跟“信任”这两个字联系在一起。区块链通过去中心化分布式记账的方式实现了点对点的交易,以此解决当前社会存在信任危机。常说:“互联网解决信息传输问题,而区块链解决价值传输问题。”当人们开始高举区块链“去中心化、不可篡改、保护隐私”等旗号的时候,到底在“信”什么呢?又或者说区块链为何可以实现信任。
一、信任算法
算法不讲情面,区块链正在用算法解决目前存在的不信任问题。加密hash,完全随机的随机数保证了任何一个内容都只会产生唯一的hash值。区块链通过非对称加密、分布式存储等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节点能够在可信任的环境下进行数据的交换,实现自动撮合以及强制执行。初次之外,数字签名则可以帮助资产所有者完成资产确权,在产生交易的时候,对方采用自己的私钥方可解开,从而获得交易的资产。
不仅如此,零知识证明、同态加密、环签名等新方向,正在成为未来加密算法之于区块链的一大可攻克领域。尽管随着量子计算机的崛起,将来或许加密算法会面临巨大的挑战,但我认为,这场博弈将永不停止。
 
二、数据链接
区块链由一个一个的区块组成,其中就包括了区块头(区块高度、生成时间、父区块哈希值)。新区块将自己的hash作为标识,与上一个区块形成了环环相扣的数据链。最新区块包含了所有数据链的完整性证明,如果整个链上的任何数据被改动,都会破坏整条区块链的相关性。这足以保证区块链数据是难以篡改的,所有数据必须保持一致性且公开透明。
 
三、智能合约
提起智能合约,大家肯定会不约而同的想起V神。其实智能合约这一理念,最初是由萨博首次提出:“一个智能合约是一套以数字形式定义的承诺(promises),包括合约参与方可以在上面执行这些承诺的协议”。由此可得,智能合约里的内容必须被大家所认可,且在所有节点上保证逻辑的一致性,而所有节点上产生且将维护一致的数据。
我们其实可以将智能合约简单的理解为合约的电子版。与传统合约不同的是,智能合约是用代码实现的,并且运行在整个区块链网络,遵循去中心化的规则。当然,这不可避免会出现漏洞,历史也曾经因此而出现很多著名资产损失的事件,如:DAO代码漏洞、多签钱包漏洞、数字溢出、不可404的BBS等问题。但是,经过长时间的稳定运行以及上线前的严格测试,目前的智能合约已然处于较为稳定的状态。如果说区块链通过加密算法和数据链接,给社会带来信任,那么我认为智能合约是区块链离信任最近的一次。
只有在基于各方信任的大前提之下,人们才会更放心在区块链网络中注入资产,从而开展互利互惠的商业行为,不可否认的是,这是一个非常理想的状态。但是现实与理想之间,总是隔着一道门槛,正在等待着有识之士将其跨越。
尽管区块链能够给人类社会带来新的变革,但是其产生的能源的消耗,一直都是被业内人士所诟病的。共识机制也从PoW演变成为了PoS,由于PoS存在中心化的现象越来越明显,当大家都开始抱团取暖的时候,区块打包权被垄断在拥有大量代币资产的人或群体手里,那么区块链也许就变成了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今年,PoC凭借着绿色环保的理念,秉持着打破挖矿高准入成本,实现人人皆可挖矿的目标,从众多共识机制中脱颖而出。相较之下,PoW机制的28TH/S标准算力下,24小时不停运转,一天消耗可达38千瓦,约是普通家庭用电量3倍;而PoC硬盘挖矿,只需要一个灯泡的用电量即可。
区块链赋能了社会信任问题,但却并非是毫无破绽。作为PoC领域的佼佼者——Lava,想要基于PoC打造一个“信任之根”。那么何为“信任之根”呢?
Lava想要在PoC这一高安全性且低能耗的共识机制的基础上,通过凝结全球的共识与价值,将其纳入到Lava的生态当中来。贡献容量算力的一方,Lava通过算力绑定的方式,采用双向锚定(2-way peg)的跨链资产交易、基于脚本的跨链原子交换以及链下拓展方案、支付通道和状态通道等技术,实现凝结全球存储,并将其称之为“信任之根”。
Lava认为,不论是中心化还是去中心化,最后的目的都是为了给这个社会带来价值,做一件有利于社会进步与发展的事情。如果大家各自为政,造成的不仅仅只是资源的浪费,而是区块链行业乃至社会将会发展缓慢。唯有大家都凝结成为“信任之根”,才能发挥最大的价值。
当然,Lava想做的绝不仅于“信任之根”而已。除此之外,Lava想要打造一个,基于“信任之根”之上的“顶层索引”。只有这样,才能完成整个闭环,实现真正的价值最大化。我们相信,占据着 PoC 挖矿+去中心化存储的绝佳赛道的Lava,一定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