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块链如何进入大规模商用?何不借鉴互联网的「免费」商业模式

费用代付机制或许能将互联网的「免费」商业模式带到区块链领域。
撰文:Ruya
 
从最初的「链治百病」到回归理性,直到今日,也只有 DeFi 生态和少数的游戏有足够多的用户量,就最大的区块链平台、市值 197 亿的以太坊而言,整个 DeFi 生态仅仅锁定了 9 亿美金,DApp 周活跃用户不过 20 万上下。我们都说区块链还在早期,有诸多问题亟待解决,而造成如此现象的原因我们能列举出很多,如现实世界的信息上链难度大,区块链平台运行速度慢等。而更大的问题,则在于区块链和传统互联网完全不同的商业模式。
 
免费商业模式是目前最好的商业模式,在互联网的虚拟经济中尤为突出。而区块链作为价值互联网的底层技术,链上每一步操作都需要支付手续费,由此带来一连串问题:用户需要购买加密货币,注册交易所,完成 KYC,法币通道完成购买,之后复制钱包地址、提币… 提币还需要等半小时,还可能会失败。每多一个步骤,用户就会被筛掉 80%,被传统互联网的体验「惯坏」了的用户,永远无法理解为什么要使用区块链。
 
不仅是互联网,线下商业也有免费模式吸引流量的做法。免费商业模式的本质,即交叉补贴。让钱在不同的产品之间、人之间、现在和未来之间、货币与非货币市场之间转移。整个世界就是一个交叉补贴的大网。区块链平台想要「去中介」,反而是在妄想斩掉交叉补贴的网。
 
与其逆流而上,不如顺应趋势,保留区块链去中心化、无需许可、公开透明的特性,仅在商业模式上进行改变,不就能解决这个问题,获取大量用户?
 

解决方案也就应运而生:费用代付机制(Fee Delegation)。

区块链如何进入大规模商用?何不借鉴互联网的「免费」商业模式

多方支付与指定代付:让第三方付费成为可能
 
在诸多区块链平台的竞赛中,唯链是首个将费用代付机制应用在实际商业落地中的区块链平台。在唯链的设计中有两种方案来实现这个功能:多方支付协议(Multi-party Payment Protocal – MPP)和指定代付协议(VIP-191)。这样,用户发出的交易的手续费可以在一定情况下由其他人来为他支付,由此用户可以在不需要持有任何加密货币的场景下使用区块链上的服务和应用。
 
这两个方案有各自的优缺点。多方支付协议更适用于区块链开发者,他们在区块链平台上开设账户,并可以指定一些用户(一般是注册用户),这些用户在使用这个应用的时候,会从开发者的账户中代扣手续费,而用户自己则不需要持有加密货币。当然用户会有一定信用额度,可能有时候通过支付宝等方式来给服务商付费。这个协议也允许有一个第三方的服务商,来为多个应用的用户支付手续费,这样就可以避免开发者需要自己管理账户的问题。
 
指定代付协议(VIP-191)则是多方支付协议(MPP)的一种补充,它是运行一笔一次性的交易,用户在发送交易的时候,调用相关合约,指定一个账户来帮助自己支付手续费即可。相较之下,采用指定代付协议会更加灵活,且有更好的隐私性,毕竟采用第一种多方支付协议会需要开发者在链上进行签署和规划、用户也需要注册。但问题在于,指定代付协议需要在双方同时在线对交易进行签名,而多方支付协议则没有这个问题。
 
那如上文所述的费用代付机制如何应用呢?举例来说,基于唯链区块链开发的 8Hours 游戏平台就是结合费用代付机制的典范。在 8Hours 中每个游戏角色和装备都是一个「非同质化代币」(简称 NFT),可以在区块链平台不同账户之间转移,和其他的 NFT 搭配、组合。比如开发者设计基于区块链平台的格斗争霸游戏,用户只需要将自己的英雄人物转移到相关地址就能够给自己的英雄人物配上装备、参与游戏,甚至后续有人开发了全新的关卡,只需要一键转移,英雄就能够携带着之前辛苦获得的装备开始新的征程。
 
一般情况下,玩家如果想要转移自己的 NFT,一定会需要支付手续费。若他们不熟悉区块链,立马会被各式各样的问题难住从而望而却步。而结合费用代付机制,平台可以轻松的通过免费体验模式吸引到更多普通玩家。而在看不见的底层区块链平台上,平台替用户支付了手续费。在三天免费体验过后,游戏已经获得了足够的用户黏性,这时候用户只需要使用法币支付订阅费用就能够继续游戏,而平台也就开始有了收入,并能继续替用户支付区块链上的各种手续费。用户无需通过掌握区块链知识和进行繁琐的操作,就能够获得更多元化的游戏体验并且体会到区块链技术带来的好处,平台、开发者也有了收入,实现多方共赢。
 
原本 NFT 的出现为区块链游戏带来了全新的场景和巨大的市场机会,却被区块链糟糕的用户体验所困扰。唯链的费用代付机制则试图解决这个问题,为 NFT 的发展铺平了道路。相应的,在奢侈品交易、物流溯源等方方面面,费用代付机制都有用武之地。
 
费用代付机制实际上并不是第一次被提出来,类似的机制设计在以太坊上也有开发者提出,如 EIP-1077 和 Gas Station Network,但目前来看,以太坊每次升级通过的 EIP 少的可怜(历史上三次分叉,Homestead 分叉通过了 3 个 EIP,Byzabtium 分叉通过了 8 个,Constantinople 分叉通过了 5 个),EIP-1077 提出一年半仍旧没有实施。相比而言唯链更重视用户体验问题,实现指定代付机制的改进协议在 19 年 7 月就已经通过并完成部署,多方支付协议也已经完成,目前已广泛应用于唯链区块链平台上商业合作日常业务中。
 
在用户习惯免费商业模式的当下,得用户者得人心,或许也是唯链能够获得如 DNV GL、 LVMH、宝马、沃尔玛中国等多家大型企业青睐的原因。
强化交易模型:为开发者提供的原生支持
 
但这样就够了吗?对于区块链平台来说,它既要一手抓用户,又要一手抓开发者。用户终端方便是一方面,对于开发者也需要便捷性。
 
开发者最需要处理的就是交易的问题,首当其冲的就是交易的安全性,这需要交易的唯一性来保障,这样才能够避免交易重放。如比特币这样采用 UTXO 模型的区块链来说,每个 UTXO (可以理解为一小块比特币)关联着前一个已经花费的 UTXO,每个 UTXO 都有各自的历史,这让 UTXO 本身就有唯一性。

区块链如何进入大规模商用?何不借鉴互联网的「免费」商业模式

而如以太坊这样采用账户模型的区块链则就复杂很多,因为账户只记录余额而不记录交易信息,因此就需要在交易中加入额外的信息保障交易的唯一性。

区块链如何进入大规模商用?何不借鉴互联网的「免费」商业模式

比如以太坊的做法在账户中加入一个 Nonce 的值,这个 Nonce 值相当于计数器。每一笔交易也要有一个对应的 AccountNonce 值,只有当发送到这个账户的交易的 AccountNonce 值和账户中最新的 Nonce 值相等,这笔交易才算是有效的,由于账户地址 + Nonce 总是一个唯一值,保障了交易的唯一性。
 
而这样的设计要求交易必须按照顺序进行,一旦出现某账户同时收到多笔交易的时候,若当中一笔交易失败,那么后续的交易的 AccountNonce 值就不能和账户的值对应从而都失效。
 
而唯链的方案则简单很多,它提出的强化交易模型为开发者提供了诸多便利。在唯链区块链平台中,通过两次哈希运算得到一个哈希值,作为交易的序列号(TXID)。熟悉哈希算法的都知道这样计算出来的哈希值是唯一且和交易一一对应。只要交易发送者检查哈希值不重复,那么他发送的交易就是不重复的,也就保障了交易的唯一性。
 
并且,在唯链区块链中,交易发送者可以强制交易依赖性,也就是说它能够要求某一笔交易要在所依赖的上一笔交易完成之后才能进行。对于交易执行时间也可以灵活控制,在交易中加入代码来设定交易执行和失效的时间窗口。这样的设计,对于金融类的合约密集型产业特别友好。再之,唯链区块链原生支持了多任务交易,多个任务在单笔交易中可以按照顺序执行,空投代币的操作就异常简单方便。并且对于物联网应用开发者又是再好不过:一笔交易就能够将产品批量上链,不再需要繁琐地确认是否有交易没有确认而遗漏。
 
对于商业应用来说,一旦区块链网络达到高负荷的状态,交易失败、交易长时间不被处理是常有的事情。而一旦交易没有按顺序进行或在较长时间之后才执行,合约的依赖关系就会被打破,轻则合约运行失败,手续费浪费,重则出现安全性问题。对于开发者来说若能够实现对交易执行情况的管理是再好不过了。
 
以寄售平台为例,用户购买商品在确认收货时平台会将预付的金额支付给卖家,这会是在链上的两笔交易:1、链上物品所有权的更改;2、链上一批资金的转移。两笔交易必须是按照顺序进行的。在区块链上,一旦发生拥堵就容易交易无法完成,若出现第一笔交易失败而第二笔交易完成的情况,买家就无法得到货物的链上归属权。若第二笔交易能够强制依赖第一笔交易,必须在第一笔交易完成之后才能执行,就不会有这个问题。交易也可以规定有效时间,开发者也就不需要面对由此带来的争执。
 
区块链:隐形且无所不在
区块链技术是一种「隐形技术」,它作为一种底层技术,和互联网的底层技术架构是一样的,用户不需要知道区块链是如何运作的,但是他们能够获得区块链带来的好处。而区块链平台作为一个「平台」,对开发者友好的重视,才能够让生态进一步繁荣起来。唯链的费用代付机制和强化交易模型,让用户不再受交易手续费的困扰,回归已被传统互联网验证有效的商业模式;开发者也可以更便捷地对交易进行管理。用户和开发者生态形成的飞轮效应,将会让区块链平台加速进入大规模应用之中。
 
或许数年以后,人们发现数据更加公开透明可信,互联网再无国界,却不知道发生了什么,除少数人以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