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个关于区块链的灵魂拷问

01 引 言
近期,我们收到来自名为 GMA 的社区伙伴的投稿,分享了自己对区块链技术的一些观点。这些问题或许也曾让很多社区伙伴百思不得其解,想要一探究竟。在这里与大家一同分享交流。
02 对区块链技术的理解
· 去中心化是无中心吗?
去中心化 是计算机用语,是分布式技术中的一种,解决的是分布式网络中节点自治情况下协同工作达成一致性的问题。
无中心 是针对业务场景中,各参与方角色关系的描述。描述没有中心协调、监管的业务场景。
总结一下,去中心化的技术用语和无中心的业务角色关系是不同的概念。
去中心化的节点自治应用到实际的业务场景中,描述的是参与节点自治的情况下,行动一致,同时支持开放的多角色参与。参与的角色可以是有上下级汇报关系,进一步兼容监管角色的接入。
因此,去中心化提供的一致行动标准,不但和无中心化无关,更进一步节省了汇报关系、监管的风控成本。
· 防篡改是无篡改吗?
首先需要理解,“区块链”是对一类技术的统称,这类技术可以有效解决分布式节点自治下的协同工作问题。区块链采用一种叫作“共识”的技术解决节点协同的问题。共识技术采用的是类似“少数服从多数”的方法,当参与共识的节点“多数作恶”的情况,这个协同就满足“作恶”的条件。(这个“多数”,是共识算法的网络假设的阈值参数。如,n/2+1、2n/3+1,n是网络节点规模。)
如果多数同意“篡改”,那么这个信息就会被篡改。当然,要达成多数篡改的目标,篡改的成本会提高。
因此,区块链是通过提高篡改成本来“防篡改”,而不是绝对的“无篡改”。
· 区块链项目必须有数字资产吗?
区块链服务的核心场景是竞争环境下的商务协作。因此区块链解决了商业合作的“信任”问题。区块链的“信任”通过区块链设计的治理模型实现。反过来说,区块链的治理模型需要解决链上业务“信任背书”的问题。
在存在监管的情况下,信任背书可以是“可信实体”,也可以是“可信实体支持的规则”,在地区范围之内,最高行政单位就是最可信的实体。国家是最强的可信实体。进一步的,法律背书也是信任背书。
数字资产服务的场景是“经济背书”作为信任背书的情况。通过提高作恶成本来减少节点作恶的概率,是经济背书的设计。当节点发生失信行为并被网络认可的时候,实施经济惩罚。数字资产就是用来实施经济惩罚的工具。
在已经有足够强大的信任背书(如法律背书)的情况下,不需要经济背书。
因此,只要节点成本能够覆盖,且信任(监管)体系完备,区块链项目可以没有数字资产。
有一点需要指出,对于区块链公链项目,大部分是世界性社区型管理,社区标准没有适用的法律来为信任背书,一般情况下,采用经济背书,这时候就需要有数字资产的存在。
· 区块链加密经济就是经济吗?
区块链公链使用通证(Token)工具,通证工具具有价值,对应数字资产,主要有两个用途。一是为了实施“经济信任背书”;二是满足区块链事务在世界范围执行,事务对应的价值快速流转的需求。由此形成一个独立的价值结转体系。
这个以通证工具驱动的体系,因为价值而具有金融属性,被称为加密经济。通证构造的价值体系是有别于法币构造的金融体系的,加密经济不是经济,原因有三。
其一,加密经济背书逻辑不同。通证对应法币,需要实体背书。如果任何法币无锁定的接纳通证工具,通证工具的价值并入法币总量,会形成这种法币的通胀。所以,必须有对应通证价值总量的法币锁定住不参与流通,法币体系才能接纳通证价值。法币流通要考虑贸易顺差和逆差,世界范围的流通由法币发行实体进行宏观调控,这个和社区自治的通证设计是有一定矛盾的。如何采用法币对通证工具进行背书,如何协调通证工具的全球流通和法币顺差逆差,需要研究、试验和实践的支持。这一方面,还有一段路要走。因此,金融一级市场对于通证的接纳还是比较谨慎的。
其二,加密经济发展途径不同。法币对应实体经济,通证对应区块链虚拟信息的价值。价值的确定主要是由业务驱动,目前的业务还是以实体经济的业务为主。因此对于通证价值的评估主要是法币本位。但是由于各方面的原因,目前区块链实体业务不足的情况下,区块链通证的金融属性提前商业化。因此,除了有限几个法币背书的通证工具,大多数的区块链通证工具是具有二级市场金融衍生品的特性。需要更多的业务作为区块链通证工具的支持,从而使得区块链项目回到为一级市场服务。
其三,加密经济的设计逻辑不同。根据上面两点分析,目前对于区块链项目的通证工具可以区分一级市场通证、二级市场通证。从通证流通的角度,需要考察首次流通(创生、进入市场)和二次流通(参与市场流通)的逻辑。对于缺乏业务的纯二级市场通证工具,通证流通设计采用”博弈论“的方法,主要目的是用来满足社区治理的需求。加密经济的设计采用奥地利学派的经济学观点,不同于传统的凯恩斯经济模型。
· 区块链技术会存在性能问题吗?
区块链采用共识算法。在分布式(去中心化)系统中,没有一种共识算法能够比“不采用共识”效率更高。
因此,技术角度,相较于传统分布式系统,区块链存在性能问题。
分布式系统为业务应用服务。传统系统无法实现“信任”业务,区块链解决了“竞争协作”和“链上数据防篡改”的问题,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信任”的问题。这一类问题,往往跟风控成本挂钩。基于不同层次“信任”的需求,不同的业务需要支付不同的成本,性能就是成本之一。
因此,链上业务是业务使用者平衡“信任”和“成本”之后的选择。业务角度,区块链不存在性能问题,或者说,区块链的性能问题,业务方可以接受。
进一步的,随着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技术角度的区块链性能问题会进一步缓解,而链上业务的应用会越来越广泛。
· 信任问题都需要用区块链技术吗?
区块链可以解决信任问题,但是不是所有信任问题都需要使用区块链。
一方面,沿用之前“信任背书”的逻辑,信任的实现其实同是否采用区块链技术无关。区块链解决的是竞争协同中的信任问题。
另一方面,信任的使用在于使用者,使用者关注的是所需要“服务”对应的信任的“程度”,不能一概而论。不同的使用者,根据自身的需求,可以接受不同的信任源,不需要关注信任源的实现是否是“去中心化”。
· 区块链没有落地场景吗?
区块链技术的核心是提供“可信云”服务。云服务作为基础设施,对于业务是透明。区块链也是对业务透明的。但是,由于区块链性能存在问题,技术上是可以针对业务特性进行性能优化的。区块链的合理落地方案是,业务寻找区块链项目进行”区块链化“改造,区块链为同质化业务进行性能调优。
· 没有落地场景的表现主要有两个因素。
其一,区块链的意义是开辟了“竞争协同”的市场,是可以引起生产关系重构的行业,具有巨大的价值。区块链的现状是区块链基础设施提供者对于业务不了解,而业务专家对于区块链不了解。因此区块链适用于哪些业务,还需要进一步的探索,需要由更多的业务专家参与。很多传统行业寻求突破,但是已有产业结构固化,所以对区块链技术的应用,都在观望之中。
其二,区块链通证工具的金融特性提前商业化,区块链加密经济二级市场先行。金融具有投资和投机二元性。区块链加密经济等待一级市场业务的过程中,存在很多投机行为,形成目前区块链产品和项目都在天上飘,没有落地场景的假象。
· 单一区块链系统能够满足所有业务需求吗?
结合上面问题的结论,区块链项目可以接受监管,区块链项目接受的信任背书多种多样,区块链网络假设中容纳恶意节点的数量不一样,区块链项目服务提供的“信任”服务去中心化是计算机用语,是分布式技术的一种,解决的是分布式网络中,节点自治情况下协同工作达成一致性的问题和服务性能不一样。
因此,单一区块链系统不能够满足所有业务需求。区块链体系需要支持多链多层结构。
· 区块链的可信场景表示区块链上的数据一定可信吗?
区块链技术能够保证链上数据的加工过程和数据确权可追溯,但是不意味着数据在上链之前是可信的。
如果链上数据在上链之前就是“失信”的,那么这个数据即便在链上,也是不可信的。但是反过来,在这种情况下,区块链可以作为“失信”的凭证,为某些链外“失信”行为提供佐证。
· 区块链所有数据公开储存在链上,和数据隐私保护的商业需求相抵触吗?
数据公开储存,但是存储的数据可以通过密码学原理进行保护。进一步的,密码学的很多技术,能够在数据加密的状态下进行数据处理,使得数据传输、数据加工、数据交换、数据校验的过程和结果对特定的角色保密(或暴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