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岩篇:产业区块链或将与DeFi共同构造一个数字资产和金融运行的全新基础设施

9月10日晚20:30,火币研究院重磅推出最新一期“区块链百家讲坛”—— 《资产上链:产业区块链与DeFi的桥梁和升级路径》。
在本期直播中,数字资产研究院副院长、通证思维实验室发起人孟岩老师做客火币研究院直播间,为我们带来关于资产上链、产业区块链与DeFi的精彩分享。
直播四大要点:
“资产上链”之于“数字经济”的价值和意义是什么?
产业区块链如何更好完成资产上链?
数字资产为何是理解DeFi的一把钥匙?

产业区块链、DeFi、数字资产之间的内在联系是什么?

1. 关于资产上链与数字资产
Q1:其实“资产上网”和“资产上链”都是“资产数字化”的实现方式。那“资产上链”相较于“资产上网”的优势体现在哪里呢?您认为当前哪些类型的资产适合上链呢?
孟岩:
其实“资产上网”早就出现了。网上银行是比较早的“资产上网”的形式。招行当时有一卡通,然后出现了一网通,其实就是基于把我的银行存款这种资产放在互联网,允许网络访问手段。这基本上可以认为是把这些资产搬到了互联网上。
今天我们最熟悉的微信和支付宝,其实也都是把我们的货币资产搬到了互联网上。而炒股的朋友应该都是通过手机或者PC互联网访问证券交易所下单,这就属于证券类资产上网。所以,资产上链很早就有了。但这条路到现在已经走了二三十年了,如果沿着这个方向继续往前走,空间究竟有多大,大家自己估计一下。我个人觉得已经走到了一个瓶颈。其实很多可以电子化或数字化的东西,都还没有上链。
举一个例子,我们的身份是最重要的信息,也可以说是最重要的资产。然后各种各样的证明,包括学位、户口、房产证、票据、合同等,这些东西都没有上网,都没有成为真正的数字资产。
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是不是技术问题?我个人觉得已经不是技术问题了。如果国家建立一个存证中心,让大家把所有证明都放在网上,好像是一个比较容易实现的。但为什么做不到?这已经不是技术问题。从种意义上来说,是我们的社会结构和组织,跟我们所拥有的这样一个先进的数字技术手段之间,已经出现了矛盾,社会结构/组织发展已经滞后于我们的技术发展。比如我们要推动更多的数字资产上链,就要先找到一个信任中心。同时,这个信任中心要有意愿、有能力,去实施资产数字化、资产电子化。
然后,等它做完这个事情后,还将遇到一个问题,整个资产运行在组织所在的网络之内,若逃出这个网络就失效了。要想跨越边界,就一定需要让网络与网络、数据与数据之间相互打通,要让我们的资产在账本与账本之间跨越边界,这个过程非常麻烦。然后,我们要让数字资产能够进入市场进行交易。现有的中心化结构,摩擦非常大,约束也非常大。
就算能够做成,还会带来新的问题,后果比较难以预料。比如,如果最后我们整个社会崛起了一两家大的这种数字资产或者数据资产的交易中心,存证交易都在它那边,那么这一两个组织的权利就太大了。在未来世界,数据的权利是最重要的权利,甚至可能是唯一重要的权利。那把这么大的权利交给这样一个中心化组织,就会导致权力过度集中。那我们该怎么约束它,怎么对它进行监管,这变成越来越困难的问题。
我们刚才已经讲的比较科幻了,往回走一步。其实资产这个东西,是个法律概念,是由法律合同定义出来的。谁能够更好地定义合同、执行合同,谁就是更好的资产载体。中心化的系统不是理想的合同和法律的定义和执行环境。法律最重要的就是它的客观性、公正性、透明性,取信于人。而中心化体系,很有可能在这个方面出问题。
而经过这么长时间的努力,我们已经知道中心化系统在做“资产上网”这件事,是有能力边界的。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它所产生的效益跟资产在中心化烟囱式的交易网络当中的流转摩擦之间,会产生一个相互抵消的后果。所以,大家就没有兴趣再这么做了。
区块链是一个多方共同维护的数据管理机制,具有一致性、防篡改、防抵赖、支持智能合约这些优点。
大家思考一下的话,最理想的法律合约支持基础设施是什么?是不是客观性、透明性、公正性?一旦清晰定义了合约之后,就不会被任何第三方以黑箱子的方式来破坏和扭曲,而且执行成本极低。这不正是区块链的优势呢?
所以,相较于“资产上网”,“资产上链”是一个巨大的历史进步,其相当于人类发明纸张、印刷术之于信息传播的意义和价值。
那究竟哪些资产适合上链呢?其实各类资产都适合上链,凡是可以上网的资产都可以上链。而且若充分发挥区块链的优势的话,它应该要比上网要好得多。
当前这样的技术条件下,什么样的资产是最适合上链的呢?第一,原生数字资产。比如,像比特币这样的原生数字资产;第二,存在硬链接的数字资产。这种数字资产的状态变化,能够随时随地被数字世界所感知、所确认,获得比较精准和及时的反应。这些就是特别适合,也特别方便进行上链的资产。
比如,一袋五常大米和一个智能车锁,哪个更适合上链?很明显是后者。为什么?因为连网的智能车锁,它的开启、关闭或被损坏的状态,我们可以通过数字化的手段实时感知。但若一袋五常大米被人偷偷换成一袋假大米,这个状态的变化,数字世界是不容易感知的。因此,智能门锁这类资产就更适合上链或者上网,因为它更容易跟数字世界结合,我们管这个叫硬链接。基于此,这类资产会率先上链,率先进入区块链,变成真正的数字资产。
Q2:资产上链都包含哪些关键性步骤呢?目前仍面临哪些挑战呢?
孟岩:
你要上链,首先得有链吧?其实要搭建一个链,就是一个很难的事情。我们在实践中,在跟一些实体经济去研究产业区块链落地的时候,光把链建起来就非常困难。跟谁建?谁来发起?每个节点是不是都平权?如果不是平权,有哪些节点有特权?这是非常复杂的事情。
这个步骤搞定后,下面一步有一个关键点,即要把一些数据,经过多方交叉验证,让它们成为共识。然后,才能上链,以及进一步产生数字资产。
建链,多方交叉验证、共识上链,产生数字资产,是资产上链的三大步骤。这三大步骤,应该说最后一步比较容易,但前面两步都不容易。那么,到这里结束了吗?还没有结束,如果更严格的话,每一个数字资产的状态变化都有一系列特殊规则,我们应该能够用代码或者用区块链智能合约去约束、去表达这个规则。还有一些规则,我没办法用代码来表达,那么我还得回归传统,用传统的法律来加以约束。
所以,现在整个区块链包括DeFi、数字资产等,都是沿着比较容易走的那条路走的,绕过了很多困难点。
面临的挑战很多,比如说技术限制、法律监管等。还有各种行业里的潜规则,本来大家都知道,这个事我们一起来合作,会做成一个很好的事情。但就是因为各种各样的潜在原因,主要是既得利益的阻挠,大家建不成链,走不出第一步。这些问题我觉得都是比较突出的,所以挑战还是挺大的。
同时,我认为这其中还存在一个本质局限,即用代码来表达规则这件事儿本身就不可能完备。因为我们人类所需要的规则,有的时候是要非常精确的,有的时候是要适当模糊的。所以,人类的规则不是都适合用代码来表达的,这些都是挑战。
Q3:关于“资产上链”,业内某位专家曾评价说“资产上链是迈向真正意义数字经济的必然过程”。对此,您怎么看?您认为“资产上链”之于“数字经济”有什么价值和意义呢?
孟岩:
资产上链肯定是迈向真正数字经济的必然过程。而且我认为不光是必然过程,而且是关键一步。
那“资产上链”之于“数字经济”到底有什么样的意义和价值呢?意义其实非常大。
刚才我提到资产上链有很多优势,如果归结到经济上面来讲的话,它的最终优势是降低交易摩擦和交易风险,从而降低交易成本,扩大交易范围,增强交易流动性。因此,这是人类在资产管理、经济金融方面的巨大升级。
Q4:“数字资产”是“数字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于“数字资产”,您曾指出 “数字资产来自可信数据“。这个论断的依据是什么?
孟岩:
这个论断既来自理论,又来自实践。我这一两年经常讲的一个例子,就是供应链金融的例子。比如你开了一家公司,需要贷款,那么一般银行给你提供贷款会基于两点,第一是基于你的支付能力,也就是你的收入,也就是你的偿付能力;第二是基于你的抵押资产或者信用担保。而中小企业既没有稳定的收入,也没有合格的抵押资产和担保,贷款难、贷款贵,这是一个老大难的问题,那么该怎么解决呢?
实际上,有一个很好的贷款方式,即可以用自己的仓单来进行贷款。所谓“仓单”就是中小企业存储在仓库里面的提货单。但为什么我国的银行贷款很少采信仓单?主要是因为仓单特别容易造假,它跟一般的资产不太一样,银行如果想确认一个仓单是不是真的,可能要派人到现场点货。
但银行可能在北京,仓库在广东,派人飞过去现场点货确实是太费劲了。如果银行一天收到1000张仓单,它还能干别的吗?所以,这样一来,我们怎样才能把仓单变成一种可信的数字资产。这就需要通过供应链金融,也就是区块链加供应链,来解决这个问题。
那为什么数字资产来自可信数据呢?按照刚才提到的三个步骤,我们首先建一条链,这条链上会有不同的可信利益相关方。那如何验证100吨钢材是否在库房里呢?因为有仓储、有物流、有质检、有相关的市场监督部门等,大家都能够围绕这个事实来质证,提供交叉证据,从而确认这个事实,把它变成可信数据。一旦这个数据经过多方验证成为可信数据之后,我们就可以基于这个可信数据产生出一个数字仓单。基于此,仓单的转移,其实就实现了所有权的转移,我们就能够基于可信数据产生可信资产。
再比如,你是一个房东,那么你只要能够提供可信证据,证明这个房屋的所有权属于你,而且你拥有该房屋的租赁权,那么你就可以生成一张租房合同,这就是一个数字资产。
Q5:谈及“通证”与“数字资产”的关系,您曾指出“通证之于数字资产,恰如证券之于资产”,这句话的底层逻辑是什么?“数字资产通证化”都有哪些优势呢?
孟岩:
我一直在思考数字资产的基本形式是什么。我现在的结论是,数字资产的基本形式是合约。证券也是一种合约,其主要优势是流动性好,摩擦低。这些都是常识,我不赘述。
证券化有一个好处很少被人提起,就是证券化把资产符号化了,使得资产的组合衍生成为了数学过程,具有了很好的基础。
最近,我也看了一些资产证券化的书。资产证券化(Asset Securitization, AS)也称为资产支持证券(Asset-Based Security,ABS),这是自1970年代以来非常流行的或者说蓬勃发展的一个金融创新。当年2008年的金融危机就跟这件事有关系,当时你可能听说过各种各样的什么CDS、CDO,这都属于资产证券化的结果,当然比较原始的就是MBS(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Mortgage-Backed Securitization)这样的资产证券。
《说谎者的扑克牌》、《大空头》这两本书以及《Margin Call》这部电影,都讲了资产证券化这件事。同时,我还看了好几本资产证券化的教材。然后,我就深刻感觉到:证券是资产的一个表达,证券之于资产的关系就像名与实。就像孟岩这个名字对应我这个实体,就像符号对于本体之间的关系。证券化本身就是一个数学化的过程。
当我们用证券来表达财产或资产时,我们就把这件事情数学化了。当我们把它表达成证券之后,我们可以用大量的数学方法来处理资产,你千万不要小看这件事情。数学相对于现实世界有多丰富,证券相对于资产就有多丰富。
我认为这是一个符号化的过程。当资产符号化为证券之后,就具有了强大的操作能力,包括组合、衍生、流转、销毁。但这种能力很容易被滥用,在2008年以前确实被滥用了。很多人都在批评说,我们的金融不应该搞成这个样子。我原来也是这种看法,但最近研究了之后,我觉得这个看法是错误的。金融就是要这样不断地组合创新。那么,这种把资产符号化、抽象化,让它们去组合运算、去流转的过程,就是金融的未来,也是金融的力量所在。
若你去研究一下资产证券化,就会看到资产证券化有三大支柱,即破产隔离、信用增强、风险与收益重组。而信用增强、风险与收益重组,都是基于资产证券化之后,去有效地组合、运算,才能够产生这样一种结构化的金融能力。换句话说,就是证券化使得资产符号化之后才能够进行组合抽象、抽象再抽象这样的过程。
但为什么2008年发生这样的金融危机,会有很多人愤恨这样一种证券化的结果?是因为当时实现证券化的技术很落后,这就使得在账本与账本之间的转移和流转过程中,在跨越边界的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黑箱子,这就给相关机构大量的作恶机会。
而区块链是一个平面、透明的运行机制,然后它用透明可信的方式把资产表达为“通证”这种符号。所以,通证是证券的一个大大的升级,它确保这样一个资产符号生存在区块链和智能合约所构成的环境里。这个环境要比我们原来所熟悉的纸质账本和中心化计算机这种环境,更加接近于我们理想当中的一种数学运行环境。它的纯净度以及理想程度要远远高于我们现在所熟悉的这样一种环境。它的透明性以及更高阶的自动性,是数字资产的本质特征。
我个人倾向于认为数字资产的本质特征是越来越像数学里面的数字,这不仅仅是说它把一个东西进行了数学化的表达,而是说它的整个运行模式、整个交易过程中的流转、组合、衍生等运算,非常像我们理想中的数学计算。它在数学这个空间里是纯净的、没有成本的,而且不会有杂音,也不会撒谎。
我们现实的技术环境距离我们理想当中的数学运算环境还很遥远。但区块链是有史以来最接近的一个支持环境。这样一来,它就能够激发无限的金融创新,让我们的金融插上翅膀冲向太空。与此同时,它还能够保持金融的可靠性、透明性等。正如一位伟人所言:金融是现代经济的中心,金融腾飞了,现代经济才能腾飞。
不过,当前还是有些人错误地认为,我们的金融太优秀、太发达了,跟实体经济脱节了,我们要把金融拖回来。这是搞错了,正是因为金融不够发达,才导致实体经济没有得到足够的支持。所以,想要让实体经济真正发展起来,不是要把金融拖回来,而是要让金融变得更加发达。因此,我们要改造金融的技术手段,而区块链、数字资产、通证,就是我们目前能看到的最漂亮的手段。
2. 关于产业区块链
Q1:数字资产研究院一直聚焦于“数字资产”的研究,而近年来我国的区块链大方向是“产业区块链”。那数字资产视角下的产业区块链的应用逻辑是什么呢?产业区块链该如何更好地完成资产上链?
孟岩:
产业区块链可以只是一个数据库,不一定非要有数字资产。你像法律链、溯源链,它可以只是一个数据库,里面没有数字资产。也就是说我们先建链,然后走到可信数据这一步,就停下不往前继续产生数据资产了。但如果我们以数字资产的角度来看的话,产业区块链的应用逻辑是什么呢?
数字资产是属于一个金融范畴的东西,而产业区块链相当于金融主体向各个行业伸出去的触角。要让这些行业通过跟产业区块链的应用结合,来产生数字资产。只有你产生了这样的数字资产,而且这种数字资产在我们需要的时候,可以随时去确权、验证、追溯,那么这个数字资产就能被提取到我们的金融空间中来,进入到另外一个运行逻辑,并进行流转、交易、衍生、组合等这些属于金融世界的操作。
产业区块链的主要任务,就是深深扎入到产业当中,跟产业的业务逻辑以及这些实体去结合,然后把真实信息提取出来确权,多方协同交叉验证之后变成事实,并产生数字资产,这是产业区块链最重要的一个任务。
所以,我认为产业区块链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但是我们一定要看到Big Picture,要看到整体的局面,要有全局视角。不能说我们就只做产业区块链,我们可以把“产业区块链+数字资产”看作是获得未来金融支持的成本较低、效率较高的新模式。
目前谈“产业区块链如何更好地完成资产上链”还为时过早。资产上链的核心是交叉验证,而目前大量的基础工作还都没做。做完之后,我们才能腾出更多精力去考虑如何让它效率更高、可信度更高,从而更好地完成资产上链。
Q2:关于算力与产业区块链,您曾表示:“中心化数字经济的主要缺陷是算力不足,而开放数字经济的主要优势在于算力规模。产业区块链拼的也是广义算力。”这句话的底层逻辑是什么?那什么是“广义算力”呢?
孟岩:
谈“广义算力”的话,首先要谈“狭义算力”。什么是“狭义算力”呢?现在,在我们矿圈大家都在谈算力,这个算力就比较狭义,主要是指Hashpower,也就是计算哈希值的速度,这通常被我们称为“狭义算力”。
相对于“狭义算力”,“广义算力”是什么意思呢?假设你是个手机厂商,我问你下个月应该生产多少台手机?各个手机型号生产多少?你应该进多少货,雇多少人?每个省市应该分别铺多少货?这些东西听上去像是手机厂商平时工作每天都要决定的问题。但这在经济学里,都属于经济资源配置问题。
所以,一言以蔽之,“广义算力”就是配置这些经济资源所需要付出的计算、判断的能力,或者说是对经济世界进行优化的计算能力。因为相较于我们原来熟悉的这一套比较封闭的、中心化的经济体系,开放经济或者说开放金融更崇尚每个个体去竭尽全力发挥自身潜能。
也就是说,我们每个人都是区块链上的一个节点,不管你是高级验证节点,还是普通接入节点,你都可以动用自己的算力,包括你的大脑、你手上拥有的各种芯片,以及你的一些判断能力,来参与这个系统经济资源分配的解决和优化。然后,我们让市场经济、通证激励机制来判断大家的Performance,给大家打分,并不断优化我们的资源配置。这个过程就是我们不断使用算力,来调整、优化我们的经济的过程。
基于此,我认为当我们在谈通证经济,在谈产业区块链的时候,其实拼的也是 “广义算力”。难道我们整个世界的财富分配、资源分配或者权力分配,就只取决于谁能够更快地计算哈希值吗?这肯定是很荒谬的。最后,一定是那些能够更好地配置我们的经济社会资源的机制,才能够享受更大的权利和经济利益,而这就是“广义算力”的威力。
Q3:提及“数字经济”与“算力”之间关系,您曾指出“如果说数字资产是数字经济升级的核心,那么算力就是新数字经济的支点,数字经济的升级本身也是算力的升级”。您能为我们阐释一下“数字经济”与“算力”之间的内在联系吗?
孟岩:
要想理解数字经济与算力之间的内在联系,就需要把“经济资源配置”这个话题进一步深化。其实,我们可以把经济资源配置问题,理解成是在解决一个无限复杂的数学方程,而这需要无限大的算力。
那数字经济的本质是什么?数字经济本质上是把经济当中所有的资源、信息等表达为数字对象,把经济资源的配置规则表达为代码或者智能合约,把配置的动作表达为代码的执行或者数学运算。
我举一个例子,在互联网时代到来以前,经济资源配置的主要摩擦发生在执行上。比如咱俩在大宋朝,你在广东,我在北京,我现在要付500两银子给你,需要怎么做呢?可能我需要雇一辆马车,拉着这500两银子,从北京一路南下,经历风雨,还要冒着有劫匪抢劫的风险,把银子送到你手上。你想想看这个成本有多高?
但现在到了数字经济时代,我们把金钱给数字化了,把金钱用电子符号或者说数字符号来表达了。我们的支付行为也变成了服务器或者区块链上的计算代码的执行过程。所以,我现在要付钱给你,只需在屏幕上点一下,就搞定了。这其实大大降低了我们的执行摩擦以及执行成本。
那现在是不是说这个事儿就变得无比便捷了呢?不是的,现在的交易摩擦或者说整个经济资源的配置摩擦主要体现在“我是不是应该付给你500两银子”这类决策上。我应该给你500两银子吗?还是说我虽然应该给你,但应该是一两一两地给你?或者说我们应该达成某些涉及第三方的条件?这个决策过程,包括交易结构的设定。
所以说,决策过程(而非执行合约的过程本身)现在变成我们进行交易或者配置经济资源最主要的障碍、摩擦所在。我们应该设计一个什么样的合约?什么时候来执行?这个过程变得更加复杂了。
那么做这件事情,不再需要一个马车或者一个火车把这些资源运给你。而是需要更多算力,来判断这件事情是不是对的,做这个决策是不是能够有利于优化我们经济资源的配置,有利于达成我们的目标,让所有人活得更好。
数字经济把过去那种执行摩擦大幅度降低了,而我们现在的主要矛盾也从执行摩擦问题变成了决策判断是否明智、正确的问题,这就需要不断提升算力。
所以,数字经济在解决原有矛盾的同时,把算力的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矛盾,变成了我们未来整个经济社会的一个主要矛盾。算力成为数字经济的一个基础支撑。
3. 关于DeFi
Q1:关于DeFi,您曾指出: “数字资产是理解 DeFi 的一把钥匙。在DeFi 当中,数字资产与智能合约同等重要,甚至更加重要。”那您能为我们详细阐释一下数字资产在DeFi生态的运行逻辑是怎样的吗?
孟岩:
虽然很多实践当中的数字资产是从产业区块链来的,但并不是所有的数字资产都来自产业区块链,也有很多数字资产是区块链上的原生资产,比如比特币、以太坊等。DeFi是一个纯粹的金融环境,你的资产一旦离开了原来的产生环境,进入到DeFi后,就要处理跟其它资产之间的组合、交换、衍生关系。而DeFi的主要功能和价值就是对这些资产进行流转操作,包括衍生、组合、结构化这样的过程。所以,我们可以说DeFi是金融数字资产的集散地,它之于数字资产的作用,就如同我们所熟悉的市场之于商品的作用。
那数字资产在DeFi生态中的运行逻辑是怎样的呢?此前,我们的数字资产主要是通过中心化交易所进行买卖。DeFi出现之后,由于大量的抵押借贷,包括DeFi这种组合金融乐高的衍生方式,使得数字资产在DeFi方面的流动和性质都发生了一些变化。这是一个比较深入前沿的话题,我觉得还是需要更多的研究。
我来举个例子。在3月12日黑色星期四,比特币、以太坊暴跌了40%,这就导致MakerDao这些主流的DeFi基础设施出现了大清算,它们把大量的以太坊、比特币等资产抛售到市场上。这就带来了可怕的联动效应,即你贬值,导致我清算;我清算,导致你进一步贬值,并最终导致那段时间整个市场持续大跌。就拿以太坊来说,它的价格竟然跌了61%之后,才逐渐稳住。但前几天9月4日—9月6日,我们整个市场也经历过一轮大跌,跌幅为39%,很接近3.12那一天的跌幅。但这次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几大主流DeFi基础设施的清算规模非常小,只有3.12那天的1/6。这是为什么呢?我认为有两个原因:第一是资产相较于半年前更加多样化了;第二是数字资产在DeFi生态已经走出了自己的逻辑,它的流动性、它的运行逻辑已经使得其开始拥有自己的一套独立行情。
在此之前,DeFi只是中心化交易所市场买卖的一个附庸,那边一砸盘,这边就得清算。但DeFi经过这半年的发展、完善,很多人当前对于DeFi也有了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大家在这其中的心态也有所变化。当价格暴跌贴近我的清算线时,我不是任由它清算,而是会提前清偿一部分,或者是加一部分资产去降低我的清算线,去做防守。这种主动行为实际上代表着DeFi市场上出现的资产运行的新规律,这种规律我认为是DeFi逐渐拥有自己的生命力以及运行逻辑的一个标志。
但今天,DeFi还很弱小。这些资产的价格,主要还是由中心化交易所的买卖来决定。如果DeFi再继续发展下去,变成一个数千亿美元的市场,那么它有可能反客为主,它的运行规律也将决定整个市场的主要运行逻辑。这一点我觉得是值得大家关注的。未来,DeFi有可能成为市场的决定性因素。
在DeFi市场里,我们其实是在做抵押,然后不断去判断它的清算线。当价格逼近清算线时,我可能会归还一些去降低清算线;当我的价格远远高于清算线时,我可能会贷出更多资产。这个过程跟我们在交易所那种低买高卖、高抛低吸这样的逻辑是有差别的。我认为随着DeFi市场的不断发展、完善,DeFi领域内数字资产的性质会影响整个数字资产市场的特性。让我们拭目以待!
Q2:关于DeFi,您曾指出这是难得的“机会窗口期”。那DeFi究竟有哪些真实价值,将带给区块链行业哪些机遇呢?
孟岩:
DeFi是金融的一个改进,我们要谈DeFi的价值,首先就要谈它是怎样改进金融的。金融这个事,我觉得大家可以去听听我的合作伙伴王玮的一些观点。他就提到金融的本质是促进金融资产的流动性,而且是能够以合理的价格让它流动。DeFi也是在做这个事儿。至于DeFi把这个事情做好之后,再去支持实体经济,那就是第二步的事情了。我们现在就先仔细去想想,DeFi是怎么把金融这个事儿做得更好的。
我认为DeFi的机会窗口期刚刚开始,后面还有好几年的黄金时机,那么现在我觉得最忌讳的就是站在所谓的“专家”或者“智叟”的视角去审视这一切。这个社会,永远不缺少这种智叟。他们在任何一场社会变革到来时,都能够非常聪明地站在一旁说风凉话,这个不对,那个不行,你看你又大跌了,你看你们又在制造泡沫了。所以,所有的社会进步都跟他们无缘,他们只能够站在旁边去说风凉话,我觉得这是最大的风险。
尽管目前DeFi有各种各样的毛病、缺点,但我还是认为DeFi是个非常伟大的东西。那么,它才刚刚开始发展,我现在就管中窥豹聊几点。
第一,DeFi里面有自主权的账户体系。我刚才谈到账户其实是我们每个人在数字世界当中最重要的资产,那么我们现在熟悉的账户体系是什么样的呢?我们每使用一个网站或者一个服务,就得注册一遍用户名、密码等一大堆信息。你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吗?这就意味着你的账户信息的所有者不是你,而是这些中心化的互联网企业。它们会来控制和掌管你的账户体系,也就是说互联网上最重要的资产不在你自己本人手里,而在中心化机构手里。我们已经在这个体系下生活了几十年甚至上几百年。
但DeFi出现后,我们第一次在技术上拥有了这样一种可能性,我们对个人信息拥有了自主权。比如,你在DeFi里面拥有一个钱包,那么你只要有了这样一个账户之后,所有的DeFi服务都会对你全面打开,不再有哪个服务会让你再去反复填写用户名和密码,它们是真正来为你服务的。而现在的中心化互联网世界是什么?是它拥有你的账户,你要按照它的要求来做事,是你在为它服务,这个服务关系其实是颠倒了。
所以说,我们在DeFi世界里第一次见识和拥有了自主权账户体系,这种感觉就像你坐在椅子上,然后来自各个金融机构的客户代表围着你,听你调遣,也不会对你有任何废话。而今天的情况本质上相当于是他们在衙门坐着,然后你每办一件事,就要砰砰跑过去,登门求见,然后再去做一大堆事情。你的自主权、主动性根本就是无稽之谈。
第二,DeFi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全球化市场。大家一旦进入DeFi世界,就不再分你是中国人、美国人还是英国人。大家都是数字经济世界里的亲人,我们在这个世界里共同探讨它的流动性,它的边界是无限的。
第三,DeFi世界中企业的三张表,也就是资产负债表、现金流量表、利润表都在链上。基于此,你可以把这些企业的财务运行状况实时了解清楚。
这件事情其实很有意思。我以前曾经跟我们国内非常有名的金融专家讨论过,他问我“区块链对于企业来说最重要的改变是什么”,我回答说是“企业的财务报表上链”。然后他觉得这样很牛、很好,但又觉得这个事儿不会有企业愿意做。我也认可,因为我在实践当中接触了很多企业,跟他们一聊,这些企业都笑说“那不是把我的衣服扒光让全世界看”,所以这个事情是不可能的。
因为这个原因,很多人就觉得“利用区块链将企业财务报表上链”这个事儿就是个乌托邦,根本干不成。结果现在DeFi给大家做了一个展示和范本,这里面的项目从一开始三张表就是全部上链的。
那这有什么好处呢?比如,当我要融资的时候,每个人都知道我该不该、配不配得到这笔融资,不会有人再去找什么几大会计师事务所,对我进行调研。你们每个人都可以去查我,我也几乎很难去造假。在这样一个基础之上,融资过程、融资流程将全面重构。
大家要知道互联网能够有今天,是因为有VC。如果金融没有创新,还是原来基于传统银行为主的这样一个金融,不可能有今天的互联网。那么,现在有了区块链,我们这些企业都可以把自己的财务报表,把每一笔业务交易都放在链上,你尽管查。
如果到这样一个程度,我为什么不可以改变我的融资过程?我为什么非要种子轮、天使轮、A轮、B轮、C轮那么一轮轮过关,然后每一轮让你们做DD,有这个必要吗?你们想了解,直接到链上看我的财务报表不就完了吗?在这种情况下,我是不是可以从我开始工作的第一天,就发行我的股票,你们爱买不买,反正我都放在这。
这样,我的融资过程、融资流程就重构了,同时也带动了资本市场的重构。大量的融资中介,包括一些所谓的传统金融专业人士,他们的工作都将从现在这样一种模式转向以数据分析为主的模式。资本市场重构之后,将使得金融市场的交易摩擦极度降低,降低到现在的千分之一,甚至万分之一。这是一个极其伟大的事情,它让整个金融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Q3:您刚刚讲到DeFi拥有很多的真实价值,但如果把DeFi放在“去中心化价值互联网”这样一个更大的维度时,您仍客观描述说 “DeFi 只是去中心化价值互联网的一片拼图”。那您能给我们讲讲DeFi对于“去中心化价值互联网”的价值和意义吗?那去中心化的价值互联网还有哪些拼图呢?
孟岩:
我们现在熟悉的互联网,分成几个层次。它最底层有存储层,我们一般把它放在数据中心里面。然后再往上走一层有计算层,比如说服务器等,业务逻辑跑在这里面。再往上一层是互联通讯层,包括TCP/IP、HTTP、HTTPS这样一些协议。再往上就是应用层,我们最熟悉的国内的BAT,国外的FANG全部都在应用层,这是一个技术栈。
那这些分层在我们未来面临的去中心化价值互联网这个体系内,一一都有对应。比如说存储层,我们有Filecoin,有Swarm。在计算层,我们有支持智能合约的公链,比如以太坊。在互联层,我们有IPFS、Polkadot、Cosmos。再往上一层,我们有传统互联网没有的价值层,也就是DeFi。
但也有人质疑说我们互联网也可以支付,比如微信、支付宝。没错,但你的支付是在应用层实现的。它不是价值互联网的一个协议,它只是在应用层实现了单纯的支付功能,因此只能在应用内支付,不能跨应用边界。
但在DeFi支持的价值层里,我不仅可以实现支付,还可以实现企业通证或者证券的发行、流转、融资、上市等跟金融有关的全套过程。我根本不需要跑到什么线下纳斯达克,什么A股、B股、港股,还要经过证监会,还要通过证交所去做。这听起来或许有些离经叛道,但这就是所谓的价值互联网要做的事情,就是DeFi要做的事情。换句话说,企业完全可以在价值互联网DeFi这一层完成所有跟金融有关的事情。我相信历史方向就在这,谁站在对面阻挡它,谁就会被淘汰。
当然,在价值层上面还有应用层。去中心化价值互联网的应用层的丰富度会超出我们的想象。你可以想象一下,像抖音、淘宝、微信、Facebook等所有这些应用,都会在这个世界里被复制一遍。同时,它也会在之前的基础上做更新优化、迭代升级。比如,每一个抖音网红,事实上都可以成为一家上市公司。
Q4:最后,您能从宏观角度为我们总结一下产业区块链、DeFi、数字资产之间的内在联系吗?那数字经济在其中又经历了怎样一个演变迭代过程?未来,数字经济又将何去何从?
孟岩:
总结一下,产业区块链通过交叉验证、共识上链产生数字资产,然后这是基础数字资产。跑去DeFi,跑去中心化的数字资产交易所,去进行衍生、结构化、交易等,这个过程会将数字经济推向一个新的阶段。
新阶段的主要特点就是说整个数字经济的运行环境会非常接近于数学状态、数据运算的状态。然后,由于大量资产的流动性大大增强,整个数字经济的透明性、开放性也会大大增加。所以,我们就将其称之为“数字经济的下半场”或“互联网的下半场”,它会是我们现在已经经历的上半场的规模的100倍以上,总规模会是百倍甚至千倍的规模。
总体来说,我是期望产业区块链能跟DeFi共同构造一个数字资产和金融运行的全新基础设施。在基础设施里面,资产可以透明的表达、组合、运算,然后金融协议也可以组合创新。整个金融资产运行在非常接近于理想的数学环境当中,执行摩擦不断降低,算力不断提升,资源配置不断优化。这才能够把我们整个人类的金融和经济推到一个全新状态,推到一个全新高度。
当我们在那个状态下,再回想起今天所处的时代,会觉得如今是个史前状态,整个经济也还处于非常原始的状态。所以,我觉得这是我的理想,我希望我们能够一起朝这个目标前进。当前,整个经济发展速度和科技发展速度很快,如果我们全力推进的话,甚至像我这样40多岁的人也有机会看到这一天的实现。